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委員會專欄 > 文章正文

項目名稱:  

推薦單位:    中國科學院

項目簡介:   該項目(1986-2005)屬化學和界面科學交叉基礎研究。在化學修飾電極(CMEs)、自組裝、表征、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創(chuàng)新成果。

開拓界面修飾、自組裝和表征方法

在國內率先開展CMEs研究。創(chuàng)新表面合成方法,研制新型CMEs 90多種。從分子水平設計并拓展在金,特別是在碳上單層和多層分子及納米金屬膜的有序組裝。出版《化學修飾電極》專著(1995,2003),選為中科院研究生教材, CSCI檢索他引111次。為英國"分析科學大全"寫"化學修飾電極"專論(2005)。金上自組裝一文在Langmuir收閱率最高的20篇論文中位居第5(2004)。

在國內最早開展光透光譜電化學原位表征技術和方法研究

提出光透法用于定量分析的理論方法以及生物大分子構象變化的圓二色譜解析法。構建EC-SPR裝置并用于檢測。出版《光譜電化學方法-理論和應用》專著(1993)。為科學叢書撰寫專論2篇冊("Methods Enzymology"1995美國,"Rev.Anal.Chem."1996英國)。

建立CMEs電催化理論和方法

提出研究不穩(wěn)定體系電催化的流體動力學理論方法。提出超微修飾電極電催化理論方法,被美國Lyons在"Annu.Rept.Proc.Chem. 88,1991,C"中推薦為現代電化學新方法。

發(fā)掘CMEs的功能和應用

發(fā)現導電聚合物氧化還原中離子的摻雜/去摻雜,并可控藥物釋放。首創(chuàng)一類新型電化學傳感器,單篇他引121次。欠電位沉積納米鈀DO傳感器已商品化。提出將分離、富集和測定結合的CMEs檢測痕量金屬。他引97次。發(fā)現亞甲基蘭CMEs促進血紅蛋白的電子轉移,有廣譜意義,在Biochem. (1992,31,7494) 中被大篇幅引用。

發(fā)表論文168篇。IF>5的10篇,IF>3的53篇,IF>2的154篇。SCI他引2704次,單篇他引最高121次。10篇代表性論文總他引393次。出版專著2部,專論4篇冊(外文3)。獲權發(fā)明專利11項。據美國ISI和Elsevier(1993-2005)調查,董紹俊被列入國際電化學論文發(fā)表前100名第三名,被聘為6種國際刊物編委。

培養(yǎng)研究生67人,獲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的2人,中科院院長特別獎的3人,全國優(yōu)秀博士后1人。

主要發(fā)現點:

1.電極界面修飾 — 屬電化學分析學科,代表性論文為表2中No.1,11,14,17,31

提出多種修飾電極界面的新方法,如陰極極化預處理協(xié)同吸附法制備穩(wěn)定的雜多酸類CMEs;用輝光放電聚合法制備金屬茂類CMEs;發(fā)現電化學產生的活性氧中間體為氧化劑,在金電極上陰極極化合成優(yōu)質聚苯胺超薄膜CMEs;用電化學法在電極表面直接生長一維導體CMEs等;

2.界面分子、納米自組裝 — 屬電化學分析學科,代表性論文為表2中No.3,5,6,7,8,10

提出在金上包絡物超分子組裝法,解決荷電分子有序組裝的難題;提出協(xié)同電遷移、憎水和表面力進行自組裝的新途徑;提出電流滴定法測定自組裝單層膜的表面pKa值。新建在碳上鍵合的氨陽離子自由基法,把4-氨基苯甲酸預修飾到碳電極表面,提供了分子單層、多層膜自組裝的平臺;提出電化學法在電極表面原位制備二維、三維有序和可控的納米粒子(Ag、Pt、Pd)單、多層膜組裝法;發(fā)現中空的核/殼結構表面釘狀的雙金屬納米粒子(Ag/Au)在氣/固界面上發(fā)生二維介觀分形聚集現象;發(fā)現碘離子吸附在納米金上發(fā)生電子轉移而誘導納米金的融合、分裂乃至形成納米單晶的現象。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制備出微米尺寸的單晶金片,具有納米厚度;一步法制備了尺寸可控的樹枝狀物保護的金納米晶;利用對苯二胺和氯鉑酸根在溶液中的配位自組裝,成功地合成了單分散的,亞微米的配位聚合物膠體球;提出大規(guī)模制備導電聚合物納米帶的方法。

3.光譜電化學技術和方法 — 屬光譜分析學科,代表性論文為表2中No.4,29,30,50,51

建立光透光譜電化學原位表征技術以及用于定量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提出解析生物大分子構象變化的圓二色譜譜圖的方法。構建EC-SPR裝置并用于原位監(jiān)測導電聚合膜的生長和摻雜/去摻雜行為。首次將納米粒子自組裝膜模板與化學鍍技術結合,成功地用于"濕化學制備SPR響應金片"。

4.化學修飾電極電催化理論和方法 — 屬電化學學科,代表性論文為表2中No. 1,19,25,27,28

提出研究不穩(wěn)定體系的流體動力學理論和方法,給出催化活性和穩(wěn)定性關系的定量表達式。提出超微修飾電極電催化理論和方法,給出電催化活性和電子傳遞機理的動力學模型。

5.化學修飾電極的功能和應用— 屬電化學學科,代表性論文為表2中 No. 2,9, 16,18,21

發(fā)現導電聚合物電氧化還原過程中離子的摻雜/去摻雜反應,首創(chuàng)一類新型的電化學傳感器;成功用于藥物的電控釋放。發(fā)現了血紅蛋白在亞甲基藍修飾電極上的直接電化學。提出在金電極表面欠電位沉積納米鈀,催化氧還原具高活性和穩(wěn)定性,研制DO電化學傳感器并商品化。發(fā)現功能有機-無機雜化膜修飾電極能調控還原氧和析出氫的電催化行為。制備出各類新型化學修飾電極以及納米結構,并發(fā)掘新的功能,豐富和發(fā)展了化學修飾電極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 

1.  董紹俊

項目主持人,從事該領域研究二十多年,負責項目的設計與規(guī)劃、研究方向和內容的確定以及方案的指導與實施。在電極界面的化學修飾、分子及納米的二維和三維自組裝、光譜電化學法以及電催化理論和應用方面做出諸多創(chuàng)新貢獻。發(fā)表論文168篇,總他引次數達2700多次。本人投入該項目研究中的時間占本人全部工作量的50%以上。

10篇代表性論文:

1.   化學修飾電極,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5. 修訂版,2003

2.   Chloride 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an Organic Conducting Polypyrrole Polymer, Analyst., 113, 1525.

3.   Electrochemical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oxometalate -Containing Monolayers and Multilayers on Alkanethiol Monolayers Self-assembled on Gold Electrodes, Chem. Mater., 11, 1465.

4.   Controlled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Surface-Confined Gold Nanoparticles on a (3-aminopropyl) Ttrimethoxysilane- Modified Glass Slide: A Strategy for SPR Substrates, Anal. Chem., 73, 2843.

5.   Diffusion-Limited, Aggregation-Based, Mesoscopic Assembly of Roughened Core-Shell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to Fractal Network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Angew. Chem. Int. Edit., 41, 1040.

6.   IodineInduced Gold Nanoparticle Fusion/Fragmentation/Aggregation and Iodine Glued Nanostructured Assemblies on Glass Substrate. Angew. Chem. Int. Edit., 42, 449.

7.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Micrometer-Scale Single - Crystalline Au Plates with Nanometer Thickness Via a Wet-Chemical Route. Angew. Chem. Int. Edit., 43, 6360.

8.   Electrochemistry and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of SiO2 Nanoparticles/Tris(2,2-bipyridyl)ruthenium (II) Multilayer Films on ITO Electrodes. Anal. Chem., 76, 184.

9.   The Electrochemical and Bio-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and 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s, Anal. Chem., 76, 4960.

10.  Coordination-induced Formation of Submicrometer-scale, Monodisperse, Spherical Colloids of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at Room Temperature. J. Am. Chem. Soc., 127, 13102.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久久免费视频影视,国产精品尤物在线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