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obrni"></div>

            <thead id="obrni"><legend id="obrni"></legend></thead>
            <ul id="obrni"><meter id="obrni"></meter></ul>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應用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羅遼復,男,1935年9月出生,現(xiàn)任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195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同年來內(nèi)蒙古大學任教,1978年提升副教授,1979年提升教授。曾在多倫多大學、斯坦福大學、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等處做訪問學者,F(xiàn)為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

            1、曾在臺灣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任兼職教授。

            2、內(nèi)蒙古物理學會理事長。

            3、全國物理學會理事。

            4、全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

            5、國際生命起源研究協(xié)會成員。

            6、《物理學進展》編委。

            7、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論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8、內(nèi)蒙古科協(xié)副主席。

            9、《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副主編,主編。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曾做理論物理研究領域中的粒子物理、高能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現(xiàn)從事理論生物物理若干方向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989年后獲得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目錄:

            1、自治區(qū)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勵基金,內(nèi)蒙古科技獎勵中心 2008年12月頒發(fā);

            2、保守非基因序列、非編碼RNA序列和內(nèi)含子的信息論研究和功能預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 90403010,2005.1-2007.12 ;

            3、信使RNA的剪切及其在遺傳調(diào)節(jié)中的作用,內(nèi)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重點) 200408020102,2004.12-2007.12 ;

            4、從MRNA序列經(jīng)肽鏈的和折疊到蛋白質(zhì)框架結構規(guī)律探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 90103030,2002.1-2004.12 ;

            5、蛋白質(zhì)拓撲結構的識別、構建和預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9960023,2000.01—2002.12 ;

            6、核酸非編碼序列信息內(nèi)容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9670188,1997.1-1999.12 ;

            7、蛋白質(zhì)折疊中的物理問題,國家自然基金(理論物理專項)19325008,1993.11-1996.12 ;

            8、蛋白質(zhì)折疊動力學及點突變對折疊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9270186,1993.1-1995.12 ;

            9、分子序列的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880238,1989.1-1991.12 。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科研項目十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兩項, 在生物分子手性起源、、遺傳密碼進化、蛋白質(zhì)折疊量子理論、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與結構功能的關系等課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論文專著:

            先后在國內(nèi)外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00余篇,其中理論生物學研究論文280余篇,粒子物理和理論物理其他領域論文90余篇, 專著5部。 據(jù)08年不完全統(tǒng)計,部分論文SCI引用270多次;國內(nèi)引用470多次。

            出版專著:

            1、《量子場論》。

            2、《非平衡統(tǒng)計理論》。

            3、《理論生物物理學論文集》(中文版), (英文版)。

            4、《生命進化的物理觀》。

            5、《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物理途徑(英文版)/中國科學叢書》(Theoretic-Physical Approach to Molecular Biology)。

            發(fā)表論文:

            第一部分 基本粒子理論(含高能天體物理及其他理論物理相關問題)

            1. 普適弱電統(tǒng)一理論, 科學通報 25:286(1980) Luo.

            2. Weak-electromagnetic unification and broken S4 symmetry, Phys Letters B95: 257 (1980) Luo, Lu, Yang.

            3. The power law of masses of heavy quarks Lett. Nuovo Cimento 27:445 (1980) Luo.

            4. Composite symmetries and sub-constituent model Phys Letters B113:162 (1982) Luo, Yang.

            5. Search for neutrino astronomical objects 科學通報 27:464(1982) Ma, Luo.

            6. Motion and radiation of electrons in a neutral sheet Astrophys Space Science 88:159 (1982) An, Luo.

            7. Quark cluster phase of superdense matter Phys Letters B120:201 (1983) Luo, Yang.

            8. Some remarks on transparent gravitational lenses 科學通報 28:845(1983) Ma, Luo.

            9. A triplet code model of leptons and quarks Nuovo Cimento 81A:687 (1984) Luo, Yang.

            10. Gravitational lenses and superluminar expansion 科學通報 29:1422(1984) Luo, Xu.

            11. The phenomenology of SU(2)X SU(2)XU(1) guage theory Lett. Nuovo Cimento 44:319 (1985) Luo, Zhao.

            12. Squeezing effect from photon scattering Chinese Phys Lett 3:45(1986) Luo, Tsai.

            13. Superradiance from arbitrary dimensional lattice Chinese Phys Lett 3:293(1986) Luo, Lin.

            14. String model of leptons and quarks J Nucl Phys (Russian) 47:279 (1988) Luo, Zhao.

            15.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of second kind of magnetic fields of neutron stars Astron. Astrophys. 275, 192 (1993) Luo, Yang, Lu.

            16. 核子與氘核散射中的極化 時學丹; 羅遼復; 徐行; 黃念寧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60-06-29

            17. 自旋為1的粒子的電磁結構 時學丹; 羅遼復; 黃念寧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60-06-29

            18. 極化電子在極化核子上的散射 黃念寧; 羅遼復; 徐行; 時學丹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60-03-01

            19. 關于K介子與核子的相互作用 時學丹; 羅遼復; 徐行; 黃念寧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60-06-29

            20. 核子與氘核散射中的極化 羅遼復; 徐行; 時學丹; 黃念寧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60-04-30

            21. 自旋為1的粒子的電磁結構 時學丹; 羅遼復; 黃念寧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60-04-30

            22. 關于K~+介子和核子的彈性散射 羅遼復; 徐行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62-06-30

            23. 關于 K~+介子和核子彈性散射的若干結論 羅遼復; 徐行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62-03-02

            24. 關于高能電子和原子核散射 時學丹; 羅遼復; 徐行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62-03-02

            25. 中微子的質(zhì)量 陸埮 ; 楊國琛; 羅遼復 天津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64-01-31

            26. μ介子壽命與μ-e對稱性的實驗限度 羅遼復; 陸埮 ;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 天津工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1964-11-26

            27. 論反常作用、輕子結構和μ-e質(zhì)量差 羅遼復; 陸埮 ;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 天津工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1966-04-01

            28. 中間玻色子理論——Ⅰ.基本假設和對稱性 楊國琛; 羅遼復; 陸埮 天津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物理學報 1966-09-28

            29. 中間玻色子理論Ⅱ.超子的非輕子衰變 楊國琛; 陸埮; 羅遼復 天津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物理學報 1966-09-28

            30. 基本粒子的質(zhì)量關系和層子相互作用 陸埮; 羅遼復;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74-01-31

            31. 奇異粒子的非輕子衰變和層子模型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75-03-02

            32. 高能正負電子對的湮沒與超窄共振粒子的作用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75-03-02

            33. 勢阱結超導電流的新共振效應 陸埮; 羅遼復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報 1975-06-30

            34. 強子碰撞中的輕子直接產(chǎn)生與超窄共振Ψ粒子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科學通報 1975-04-01

            35. 超窄共振粒子Ψ與μ-e質(zhì)量差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科學通報 1975-04-16

            36. 強子的內(nèi)部對稱性與超窄共振φ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物理學報 1976-03-01

            37. 關于約瑟夫遜效應的理論進展 陸琰; 羅遼復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低溫與超導 1976-09-30

            38. 6 GeV共振可能是一個傳遞反常作用的矢介子?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電訊儀器廠 【期刊】科學通報 1977-02-15

            39. μ→e+γ和可能存在的第三種中微子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電訊儀器廠 【期刊】科學通報 1977-04-16

            40. 由磁單極子組成的高自旋介子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電訊儀器廠 【期刊】科學通報 1977-05-16

            41. 星系核和類星體的反物質(zhì)模型 陸埮; 羅遼復; 曲欽岳; 汪珍如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大學天文系 【期刊】科學通報 1977-06-30

            42. 雙星X射線源與中子星的自轉減速 曲欽岳; 汪珍如; 陸埮; 羅遼復 南京大學天文系;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天文學報 1977-04-02

            43. “磁氫原子”的光譜 孫鑫; 陸埮 ; 羅遼復 復旦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物理學報 1978-05-01

            44. 反常中子星的結構及穩(wěn)定性 方勵之; 曲欽岳; 汪珍如; 陸埮; 羅遼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南京大學天文系;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中國科學 1978-05-01

            45. 反常中子星 方勵之; 陸埮; 羅遼復; 曲欽岳; 汪珍如 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南京大學天文系 【期刊】科學通報 1978-01-31

            46. 輕子物理——μe問題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電訊儀器廠 【期刊】科學通報 1978-03-02

            47. 一個具有良好高能行為的弱作用理論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電訊儀器廠 【期刊】科學通報 1978-05-01

            48. 關于薛定諤方程的一個邊值定理 陸埮; 羅遼復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自然雜志 1978-01-31

            49. 中子星的中微子回旋輻射 羅遼復; 陸埮; 方勵之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電訊儀器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期刊】自然雜志 1978-03-02

            50. 約瑟夫遜效應與勢阱結 陸埮; 羅遼復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自然雜志 1978-04-01

            51. 磁單極子與磁氫 陸埮; 羅遼復; 曲欽岳; 汪珍如 南京電訊儀器廠;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大學天文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8-03-02

            52. 粲(Charm)粒子的質(zhì)量譜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南京電訊儀器廠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78-03-02

            53. 高自旋介子和宇宙線中的多光子事例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大學 【期刊】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1978-06-30

            54. 守恒流與e-μ-τ不對稱性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南京大學天文系 【期刊】科學通報 1979-01-16

            55. 宇宙線中觀察到的多光子事例可能意味著磁單極子的存在? 陸埮; 羅遼復 南京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自然雜志 1979-03-02

            56. 關于層子質(zhì)量關系的一些推測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自然雜志 1979-04-01

            57. 弱力和電磁力的統(tǒng)一——紀念愛因斯坦誕辰一百周年和麥克斯韋逝世100周年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南京大學天文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03-02

            58. 層子和輕子的質(zhì)量公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03-02

            59. 輕子混合和六層子模型中的弱流混合角問題 羅遼復;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河北工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05-01

            60. 左右對稱的弱電統(tǒng)一理論與S_4對稱破缺 羅遼復; 陸埮;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大學; 河北工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05-01

            61. θ真空與Josephson效應 陸埮; 羅遼復; 楊國琛 南京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河北工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05-01

            62. 規(guī)范場的集體激發(fā) 楊國琛; 陸埮; 羅遼復 河北工學院; 南京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05-01

            63. 守恒流與中性流弱作用 羅遼復; 陸埮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03-22

            64. 脈沖星射電光度的統(tǒng)計分析 汪珍如; 曲欽岳; 陸埮; 羅遼復 南京大學天文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天文學報 1979-07-02

            65. 普適弱電統(tǒng)一理論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科學通報 1980-03-16

            66. 強作用漸近自由?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自然雜志 1980-01-31

            67. 中微子與天體演化——從β蛻變的能量丟失到太陽中微子失蹤案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自然雜志 1980-09-27

            68. 對稱性和守恒定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0-03-01

            69. 輕子和夸克的結構模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0-04-30

            70. 中微子星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0-04-30

            71. 一個左右對稱的大統(tǒng)一理論 羅遼復; 陸埮;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 南京大學; 河北工學院 【期刊】自然雜志 1981-10-28

            72. 大統(tǒng)一和Preon模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1-03-02

            73. 關于中微子天體的進一步討論 陸埮; 羅遼復; 楊國琛 南京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河北工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1-03-02

            74. 中微子天體的形成及其結構 陸埮; 羅遼復; 楊國琛 南京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河北工學院 【期刊】天文學報 1981-07-02

            75. 輕子和夸克的復合對稱性 羅遼復;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 河北工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1-05-01

            76. 尋找中微子天體 馬克健;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科學通報 1982-05-01

            77. 中子星強磁場形成的一種可能機制 楊國琛; 羅遼復 河北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 天津; 呼和浩特 【期刊】科學通報 1982-10-13

            78. 超密態(tài)物質(zhì)中超強磁場的形成 楊國琛;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河北工學院學報 1982-04-02

            79. 超密物質(zhì)的自旋結構和磁性 楊國琛; 羅遼復 天津河北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03-02

            80. 中微子天體和引力透鏡 馬克健;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03-02

            81. 非均勻磁場中電子的運動和輻射 安樹元;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北京師范學院 【期刊】天文學報 1982-12-31

            82. 透明天體的引力透鏡效應 馬克健;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科學通報 1983-07-30

            83. Triplet Code模型和規(guī)范場 羅遼復;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 河北工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3-06-30

            84. 中微子質(zhì)量的天文測定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3-08-29

            85. 引力透鏡和超光速膨脹 羅遼復; 須重明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復旦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期刊】科學通報 1984-12-11

            86. 超越弱電標準模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4-03-01

            87. 弦模型與粒子的內(nèi)部對稱性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10-20

            88. 左右對稱弱電統(tǒng)一理論中的新規(guī)范玻色子 趙剛;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03-15

            89. 左右對稱弱電理論中新規(guī)范玻色子的衰變 羅遼復; 趙剛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05-27

            90. 超光速膨脹現(xiàn)象 羅遼復; 須重明 內(nèi)蒙古大學; 復旦大學 【期刊】自然雜志 1987-07-30

            91. 中子物質(zhì)的一種可能相變 羅遼復; 楊國琛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河北工業(yè)大學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3-15

            92. 宇稱不守恒發(fā)現(xiàn)半個世紀的回顧 陸埮; 羅遼復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粒子-核-宇宙學聯(lián)合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紫金山天文臺; 內(nèi)蒙古大學,呼和浩特 【期刊】科技導報 2007-11-10

            第二部分 理論生物物理 (發(fā)表于國際學術刊物)

            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arized electron and chiral molecule. Scientia Sinica B28: 1265 (1985). Wang JY & Luo LF.

            2. Why are there four bases in DNA? Origins of Life 16: 267-268 (1986) Luo LF.

            3. The S4 symmetry breaking of mutation and the terminators. Science Bulletin 30:1056-1058 (1986). Luo LF & Li QZ.

            4. Conformation dynamics of macromolecules. Int J Quant Chem 32:435-450 (1987) Luo LF.

            5. Informational parameters of nucleic acids & molecular evolution. J. Theor Biol 130:351-361 (1988). Luo LF, Tsai L & Zhou YM.

            6. Fractal dimension of nucleic acid and its relation to evolutionary level.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5 : 421-424 (1988) Luo LF & Tsai L.

            7. The degeneracy rule of genetic code. Origins of Life 18:65-70 (1988) Luo LF.

            8. The distribution of amino acids in the genetic code. Origins of Life 19:621- 631 (1989) Luo LF.

            9. A statistical theory of amino acid mutation. Origins of Life 20: 419- 424 (1990). Luo LF & Zhou YM.

            10. A model of evolution of molecular sequences. Physical Review A 41:5441- 5450 (1990). Luo LF, Tsai L & Lee WJ.

            11.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of nucleotides in protein coding DNA sequences Bull Math Biol 52: 345-353 (1991) Luo LF & Li H.

            12. stochastic evolutionary model of molecular sequences. J. Theor Biol 157: 83–94 (1992).  Luo LF & Trainor.

            13. On complexity of finite sequences. Nuovo Cimento B108: 83-92 (1993). Luo LF.

            14. The kinetic theory of thermal hysteresis of a macromolecule solution.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16: 453-457 (1993).
            Li QZ & Luo LF.

            15.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thermal hysteresis of the ice growth inhibitor.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23: 181-184
            (1994).Li QZ & Luo LF.

            16. A note on winding number statistics. Phys. Letters A 196:143-146 (1994) Luo LF & Ma KJ.

            17. Fuzzy classification of nucleotide sequences and bacterial evolution. Bull Math Biol 57:527-537 (1995) Luo LF, Ji FM. & Li H

            18. Maximum information principle & evolution of nucleotide sequences. J Theor Biol 174:131-136(1995) Luo LF & Bai GY.

            19. Conformation - transitional rate in protein folding Int J Quant Chem. 54:243 (1995) . Luo LF.

            20. On production of the chirality of biogenetic material in the early earth. In: 《Proccedings of 1st Int. Conference
            on Circumstellar Habitable Zones 》(Travis House Pub. 1996) p467 Luo LF.

            21. A mode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nucleotide sequences. In《Physics Theory in
            Biology》 Edi. Lumsden, CJ, Brandts WA & Trainor LEH (World Scientific, 1996). Luo LF.

            22. The relation between codon usage, base correl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level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yeast.
            J. Theor. Biol 181: 111 (1996). Li H & Luo LF.

            23. Periodicity of base correlation in nucleotide sequence. Physical Review E56: 848-851 (1997) .Lee WJ & Luo LF.

            24. Preferential mode analysis of DNA sequence J. Theor. Biol. 188: 343-353 (1997) Luo LF & Ji FM.

            25.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of nucleotides in a DNA sequence. Physical Review E 58:861-871 (1998) Luo LF, Lee WJ, Jia LJ, Ji FM, & Tsai L.

            26. Recognition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of protein. Proteins 39:9-25(2000) Luo LF & Li XQ.

            27. A hypercycle theory of proliferation of viruses and resistance to the viruses of transgenic plant. J. Theor. Biol. 204: 453-465 (2000). Ji FM & Luo LF.

            28. A statistical mechan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B-DNA curvature and flexibility. J. Theor. Biol. 207: 177 (2000). Tsai L & Luo LF.

            29. Coding rules for amino acids in the genetic code - The genetic code is a minimal code of mutational deterioration.
            Origins of Life 32: 23 (2002). Luo LF & Li XQ.

            30.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code from evolutionary stability. Biosystems 65:81 (2002) Luo LF & Li XQ.

            31. Sequence-dependent flexibility in promoter sequences. J. Biomol. Struc. & Dynamics 20: 127 (2002) Tsai L, Luo LF.

            32. A chemical kinetic theory on muscle contraction and spontaneous oscillation. Chemical Phys Letters 363:471-478.
            (2002). Guo WS, Luo LF & Li QZ.

            33. The defi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protein structural class. Progr. in Biochem. and Biophys. 29:124-127 (2002) (in
            Chinese) Li XQ & Luo LF.

            34. The recognition of protein structural class. Progr. Biochem. Biophys. 29: 938-941 (2002) (in Chinese). Li XQ & Luo LF.

            35. Search for evolution-related-oligonucleotides and conservative words in rRNA sequ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CSB’03)468-469 (2003)  Luo, Hsieh LC, Ji FM, Jia MW & Lee HC.

            36. Minimal model for genome evolution and growth. Phys. Rev. Lett. 90: 018101-4(2003)  Hsieh LC, Luo LF, Ji FM & Lee HC.

            37. A new model on the mechanochemical actin-activated myosin ATPase cycle. Progr. Biochem. Biophys. 30:216-220 (2003) (in Chinese). Guo WS & Luo LF.

            38. ORF organization and gene recognition in the yeast genome. Comp. Funct. Genome 4: 318-328 (2003) Luo LF, Li H &
            Zhang LR.

            39. Splice site prediction with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using diversity measure. Nucleic Acids Res. 31:
            6214-6220(2003). Zhang LR & Luo LF.

            40.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speed and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Acta Biochim. Biophys. 35: 193-196 (2003)
            (in Chinese) Li XQ, Luo LF & Liu CQ.

            41. Recognition of splice sites in genes by use of diversity measure method. Progr. Biochem. Biophys. 31: 77-82 (2004) (in Chinese) Zhang LR & Luo LF.

            42.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messenger RNA stem-loop structure . Biopolymers 73: 16-26 (2004) Jia MW, Luo LF & Liu CQ.

            43. Protein structure preference, tRNA copy number and mRNA stem/loop content. Biopolymers 74: 432-447 (2004).  Luo LF, Jia MW & Li XQ.

            44. Human pol II promoter prediction. Progr. Biochem. Biophys. 2005 vol:32(12) 1185-1191. Lu Jun, Luo LF.

            45. Prediction of human transcription regulatory motifs by using non-alignment based method. Progr. Biochem. Biophys.
            2006 vol:33(11) 1044-1050. Lu Jun, Luo LF, Zhang Y, Zhao JD.

            46. The relation between mRNA folding and protein structur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 2006 343, 177-182. Jia MW, Luo LF.

            47. Physicochemical attack against solid tumors based on the reversal of direction of entropy flow: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rmodynamics in anticancer therapy. Diagnostic Pathology. 2006, 1:43. Liaofu Luo, Joseph Molnar, Hui Ding, Xiaogui Lv, Gabriella Spengler.

            48. Ultrasound absorption and entropy production in biological tissue: A novel approach to anticancer therapy.
            Diagnostic Pathology. 2006, 1:35. Liaofu Luo, Joseph Molnar, Hui Ding,Xiaogui Lv, Gabriella Spengler.

            49. Messenger RNA information: Its implication in protei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and others. In: Networks: From Biology to Theory (Edi: Feng, Jost & Qian) pp 291-308. London: Springer 2007. Liaofu Luo, Mengwen Jia.

            50. Messenger RNA relating to protein structure. In:Leading Edge Messenger RNA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Edi: MH Ostrovskiy) pp 67-78.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7. Liaofu Luo, Mengwen Jia.

            51. Sequence pattern recognition in genome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07 (ICCMSE 2007) Liaofu Luo, Jun Lu.

            52. Predicting human transcription starts by use of diversity measure with quadratic discriminan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07 (ICCMSE 2007). Jun Lu, Liaofu Luo.

            53. Use of tetrapeptide signals for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Amino Acids 35: 607-614 (2008) Feng Y, Luo LF.

            54. Using estimative reaction free energy to predict splice sites and their flanking competitors. Gene 424:115-120 (2008) Jin HY, Luo LF, Zhang LR.

            55. Distance conservation of transcription regulatory motifs in human promoters.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Chemistry 32:433-437 (2008) Lu J, Luo LF, Zhang Y.

            56. A proposal on anticancer therapy based on reversal of entropy flow through magnetic field. Proceedings of 1st Int. Conf.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Vol.1 p483-487 (2008) . Ding CJ, Luo LF.

            57. Prediction of cell wall lytic enzymes using Chou’s amphiphilic pseudo amino acid composition. Protein & Peptide Letters (2007) Hui Ding, Luo LF, Hao Lin.

            58. Kinetic model of the lysogeny/lysis switch of phage λ. Chinese Phys Lett. 26:098701(2009) . Ding H, Luo LF.

            59. Class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using diversity measure with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78(1): 94-96(2009) Chen W, Luo LF.

            60. Nucleosome positioning and RNA splicing Progr. Biochem. Biophys. vol:36(8) 1035-1040 (2009). Chen W, Luo LF, Zhang LR, Xing YQ.

            61. Entropy Production in a Cell and Reversal of Entropy Flow as an Anticancer Therapy Front. Phys. 4(1): 122–136
            (2009);http://arXiv.org/abs/0802.0048 Luo LF.

            62. Law of genome evolution direction: Coding information quantity grows Front. Phys. 4(2): 241–251(2009); http://arXiv.org/abs/0808.3323 Luo LF.

            63. The organization of nucleosomes around splice sit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8:2788-2798 (2010) doi:10.1093/nar/gkq007. Chen W, Luo LF, Zhang LR.

            64. The dynamical contact order: protein folding rate parameters based on quantum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 Scientia
            Sinica Vitae (in Chinese) 40: 887-894 (2010);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54 :386-392 (2011).Zhang Y, Luo L F.

            65. Increment of diversity with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 an efficient tool for sequence pattern recognition in bioinformatics. Open Access Bioinformatics 2010:2 89–96. Lu, Luo, Zhang, Chen, Zhang.

            66. Protein folding as a quantum transition between conformational states Front. Phys. 6(1): 133–140(2011) doi: 10.1007/s11467-010-0153-0; http://arXiv.org/abs/0906.2452 ; http://arXiv.org/abs/1008.0237 Luo LF.

            67. A unified theory on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genetic code http://arXiv.org/abs/0908.3067 (2009) Luo LF.

            68. Information-theoretic view of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a genome http://arXiv.org/abs/1004.3843 (2010). LuoLF , Gao Y, Lu J.

            69.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protein folding deduced from quantum transition http://arXiv.org/abs/1102.3748 (2011) Luo LF , Jun Lu.

            70. Protein photo-folding and quantum folding theory http://arXiv.org/abs/1105.2362 (2011) LuoLF.

            第三部分 理論生物物理 (發(fā)表于國內(nèi)學術刊物)

            1 基因組信息、密碼進化、折疊動力學和熵產(chǎn)生——理論生物學的幾個基本問題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院 【期刊】科技導報 2010-08-13

            2 動力學接觸序:基于量子躍遷的蛋白質(zhì)折疊速率參數(shù) 張穎;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 【期刊】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0-09-15

            3 應用離散增量方法識別人類MicroRNAs前體序列 高智紅; 張利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11-15

            4 使用估計的反應自由能預測組成性和可變剪接位點 晉宏營; 羅遼復; 張利絨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9-02-1

            5 酵母基因組中核小體偏好序列的識別 陳偉;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信息學 2009-06-15

            6 核小體定位與RNA剪接 陳偉; 羅遼復; 張利絨; 邢永強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9-08-15

            7 基于組蛋白甲基化信息的H2A.Z和H2A核小體識別 陳偉;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9-08-15

            8 人類基因組中的盒式外顯子和組成性外顯子比較及剪接位點預測 張利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9-07-15

            9 老鼠基因組盒式外顯子和內(nèi)含子保留型可變剪接位點預測 邢永強; 張利絨; 羅遼復; 陳偉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9-15

            10 腸道病毒71型基因組中小干擾RNA的靶位點預測 陳偉;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信息學 2009-12-15

            11 線粒體密碼表的進化關系 孫詠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1-30

            12 線粒體非標準密碼表的進化穩(wěn)定性 孫詠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3-30

            13 基因組“k字”頻數(shù)普適關系的研究 李培芳; 賈曉超;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3-30

            14 低能離子束在植物種粒和微生物中的穿透深度 呂曉桂;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6-02-28

            15 信息生物學——關于編碼信息量的兩個假設(英文)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5-30

            16 癌和正常細胞熵產(chǎn)生的差異性及其治療意義(英文) 羅遼復; Molnar J; 丁輝; 呂曉桂; Spengler G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學系; 匈牙利塞格特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學系; 匈牙利塞格特大學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5-30

            17 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熵產(chǎn)生的對比分析及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呼和浩特 【期刊】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6-30

            18 超聲吸收和生物組織的熵產(chǎn)生──一個癌癥理療的新方案(英文) 羅遼復; Molnar J; 丁輝; 呂曉桂; Spengler G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匈牙利塞格特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匈牙利塞格特大學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7-30

            19 用非聯(lián)配方法預測人類轉錄調(diào)節(jié)模體 呂軍; 羅遼復; 張穎; 趙巨東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6-11-30

            20 癌生長是寄主中的過寄生現(xiàn)象(英文) Molnar Joseph; 羅遼復; Gyemant Nora; Mucsi Ilona; Vezendi Klára; Ocsovszki Imre; Sz
            kefalvi-Nagy Elisabeth; Thornton BarryS 匈牙利塞格特大學醫(y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微生物學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匈牙利塞格特大學血液中心; 匈牙利塞格特大學藥物生物化學系; 匈牙利塞格特圖書館;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物理學院 塞格特H-6720; 呼和浩特; 塞格特H-6720; 悉尼2006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30

            21 從生物信息學到信息生物學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呼和浩特 【期刊】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5-15

            22 核酸-蛋白質(zhì)結合能在剪切位點識別中的應用 晉宏營; 羅遼復; 張利絨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7-06-15

            23 人類基因組中L1元件及其5′UTR的研究 陳偉; 羅遼復; 張利絨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7-15

            24 λ噬菌體操縱基因和調(diào)控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及溶原態(tài)/裂解態(tài)轉變特性的動力學研究 丁輝;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9-15

            25 使用多樣性增量預測磷酸化位點 張穎; 羅遼復; 呂軍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1-15

            26 細胞核非標準密碼表的進化穩(wěn)定性 孫詠萍; 羅遼復; 薩楚爾夫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2008-11-15

            27 Alu中剪接位點的研究 劉波; 羅遼復; 張利絨; 晉宏營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信息學 2008-03-15

            28 用4肽結構字預測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 馮永娥;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5-15

            29 人類基因組盒式外顯子和內(nèi)含子保留的可變剪接位點預測 邢永強; 張利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8-10-15

            30 人類基因組中可變和組成性剪接位點的預測 張利絨; 羅遼復; 邢永強; 晉宏營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8-10-15

            31 原核生物和酵母基因組中起始密碼的特征分析 李宏; 呂軍; 張利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1-15

            32 鹽酸胍誘導的蛋白質(zhì)變性現(xiàn)象研究 薩楚爾夫;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學系;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1-15

            33 變性劑誘導的多結構域蛋白質(zhì)變性現(xiàn)象的研究 薩楚爾夫; 羅遼復; 李前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3-15

            34 tRNA豐度是影響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形成的一個因素(英文) 羅遼復; 李曉琴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9-15

            35 血紅蛋白分子氧合過程的構象變化特性 薩楚爾夫; 羅遼復; 李前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系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11-15

            36 肌球蛋白工作循環(huán)的一個新模型 郭維生;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3-04-25

            37 翻譯速率與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的關系 李曉琴; 羅遼復; 劉次全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昆明;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2003-02-15

            38 同義密碼子的反常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偏好性 李曉琴; 羅遼復; 劉次全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 和浩特;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 【期刊】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03-08-15

            39 別構酶ATCase與底物分子協(xié)同結合過程的構象變化特性 薩楚爾夫;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7-15

            40 信息生物學芻議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1-15

            41 人類polⅡ啟動子的識別 呂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5-12-20

            42 關于定點突變型蛋白質(zhì)K49E HPr結構穩(wěn)定性的研究 薩楚爾夫;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2003-09-30

            43 同源α-螺旋結構蛋白質(zhì)Im7和Im9的變性及折疊特性的研究 薩楚爾夫;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2003-12-30

            44 多樣性指標用于基因中剪切位點的識別 張利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4-01-20

            45 多肽鏈二級結構的氫鍵定義及氨基酸殘基間的氫鍵分布 韓宇男; 羅遼復; 李宏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1-15

            46 蛋白質(zhì)的二級結構和mRNA的二級結構的相關性研究 賈孟文; 羅遼復; 劉次全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1-15

            47 按大腸桿菌高表達序列設計的人干擾素α-2b基因的化學合成和克隆 劉麗華; 哈斯阿古拉; 李宏; 張鶴齡;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1-15

            48 尿素誘導的蛋白質(zhì)變性現(xiàn)象的研究 薩楚爾夫; 羅遼復; 李前忠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學系;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3-15

            49 生物信息學的興起和生命科學的理性化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期刊】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3-30

            50 DNA序列信息內(nèi)容的普適關系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呼和浩特 【期刊】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3-30

            51 基因組中“k字”頻數(shù)的分布 賈曉超; 李培芳;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5-15

            52 β類蛋白的構建模式及拓撲結構預測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3-15

            53 大腸桿菌終止密碼子前后序列堿基的統(tǒng)計分析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3-15

            54 α類蛋白的構建模式及拓撲結構預測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5-15

            55 B-DNA局部彎曲的經(jīng)驗預測規(guī)則(英文) 蔡祿;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包頭鋼鐵學院基礎部;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9-15

            56 生物手性起源和碳同位素記錄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9-15

            57 大腸桿菌基因編碼區(qū)堿基分布非均勻性的研究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9-15

            58 序列依賴的DNA局域結構和DNA彎曲 蔡祿;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包頭鋼鐵學院基礎部包頭;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1999-09-30

            59 蛋白質(zhì)的二級結構序列和結構型 李曉琴; 王守源;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1-15

            60 16s rRNA的保守字和進化樹重建(英文) 羅遼復; 賈孟文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1-15

            61 線蟲基因組外顯子與內(nèi)含子序列特征研究 張利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7-15

            62 氨基酸分類與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相關性 王守源;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7-15

            63 隨機DNA序列中ORF的分布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與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與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9-15

            64 生物手性是生命起源的指示燈(英文)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9-15

            65 蛋白質(zhì)結構型的定義和識別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2-02-25

            66 蛋白質(zhì)結構型的識別方法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2-12-25

            67 蛋白質(zhì)變性的漸變模型 薩楚爾夫;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2002-03-30

            68 伸展態(tài)β-乳球蛋白重折疊過程的動力學特性 薩楚爾夫;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2002-06-30

            69 蛋白質(zhì)熱變性現(xiàn)象的研究 薩楚爾夫;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物理系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2002-12-30

            70 分子序列的突變危險性與遺傳密碼的編碼規(guī)則 紀豐民;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1-15

            71 基因組中基因間的關聯(lián) 羅遼復; 張利絨; 陳穎麗; 賈孟文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1-15

            72 分子進化的幾個普適性質(zhì) 全國理論生物物理研討會(武漢,1999)上的報告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1-15

            73 大腸桿菌編碼序列堿基片段的統(tǒng)計分析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3-15

            74 蛋白質(zhì)的結構型和拓撲結構的識別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5-15

            75 遺傳密碼突變危險性的全局極小 羅遼復; 李曉琴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7-15

            76 三核苷酸重復及相關序列宏觀彎曲的預測 蔡祿;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包頭鋼鐵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 內(nèi)蒙古包頭;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0-09-30

            77 細菌啟動子間隔序列的螺旋扭角分布與轉錄活性 蔡祿; 羅遼復 包頭鋼鐵學院基礎部;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包頭鋼鐵學院學報 2000-01-30

            78 以核苷酸短程關聯(lián)為基礎的進化樹重建(英文) 羅遼復; 紀豐民; 謝立青; 李弘謙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臺灣中央大學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1-15

            79 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由氨基酸和 m RNA序列編碼(英文) 李曉琴; 劉次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昆明動物所;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7-15

            80 酵母全基因組中新的ORF結構的預測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9-15

            81 大腸桿菌編碼區(qū)堿基片段的分析研究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1-03-30

            82 DNA動力學柔性的統(tǒng)計力學模型 蔡祿; 羅遼復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系; 內(nèi)蒙古包頭;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1-06-30

            83 Yeast基因組編碼區(qū)特征參數(shù)的研究 張穎; 李宏; 呂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1-09-30

            84 遺傳密碼的進化穩(wěn)定性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物理學進展 2001-03-20

            85 堿基關聯(lián)模式的統(tǒng)計研究 白國義;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4-07-15

            86 分子序列進化方程的解的研究 羅遼復; 特木爾巴根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民族師范學院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4-09-15

            87 一個關于癌轉移的數(shù)學模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4-11-15

            88 Gause競爭排斥原理的一個數(shù)學模型 李煒疆;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4-11-15

            89 抗凍蛋白溶液的熱滯理論 李前忠;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1994-09-30

            90 弱作用和生物手性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現(xiàn)代物理知識 1994-02-15

            91 核酸序列非編碼區(qū)關聯(lián)長度的計算 蔡祿; 羅遼復 包頭鋼鐵學院基礎部;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03-15

            92 蛋白質(zhì)折迭的若干物理問題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03-15

            93 用信息論方法研究幾類核酸序列的密碼子使用與基因表達水平的關系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學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05-15

            94 遺傳信息從核酸到蛋白質(zhì)構象的傳輸效率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學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5-05-15

            95 核苷酸序列的關聯(lián)譜 羅遼復; 紀豐民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基礎部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07-15

            96 拓撲量子躍遷和DNA解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學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07-15

            97 基因表達水平與密碼子使用的關系及其預測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09-15

            98 密碼子的堿基關聯(lián)與表達增強網(wǎng)絡 羅遼復; 李宏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11-15

            99 由癌生長模型看治療對策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11-15

            100 基因表達水平與同義密碼子使用關系的初步研究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學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1995-06-30

            101 堿基關聯(lián)與基因表達水平的關系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與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1-15

            102 蛋白質(zhì)折迭的cF模型──關于折迭數(shù)的討論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3-15

            103 非同源球蛋白三級結構預測 李煒疆;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5-15

            104 新生肽鏈折疊的格子模型(英文) 李煒疆;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5-15

            105 DNA編碼序列的關聯(lián)特性 羅遼復; 李煒疆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9-15

            106 DNA堿基組成和堿基關聯(lián)的進化 賈力軍; 羅遼復; 李煒疆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9-15

            107 魚抗凍蛋白在E.coli和Yeast中高效表達的理論初探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11-15

            108 魚抗凍糖蛋白AFGP7-8的熱滯研究 李前忠;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11-15

            109 3維、2維和1維DNA行走的比較研究 羅遼復; 蔡祿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11-15

            110 用信息聚類方法研究蛋白質(zhì)的氨基酸組成和二級結構含量的關系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電氣工程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1-15

            111 遺傳語言中的偏好模與讀碼框架 羅遼復; 紀豐民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基礎部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1-15

            112 全局最優(yōu)化的平滑積分變換方法Ⅰ基本思想和理論框架 李煒疆;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與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3-15

            113 編碼序列和非編碼序列中核苷酸關聯(lián)性質(zhì)的比較研究 賈力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3-15

            114 核酸序列中的長程關聯(lián)和1/f~α噪聲 賈力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5-15

            115 Th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of Nucleotides in DNA Sequence and Its Biological Meaning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5-15

            116 The Ordered Fragments in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Molecula rEvolution 紀豐民;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7-15

            117 抗凍糖蛋白(AFGP1-5)溶液中自由生長條件下冰晶生長激活能的計算 李前忠;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7-15

            118 全局最優(yōu)化的平滑積分變換方法Ⅱ.極值演化模式與權重函數(shù)的選取 李煒疆;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與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7-15

            119 錐體蟲、果蠅基因編碼區(qū)的密碼子使用、堿基間關聯(lián)與基因表達水平的關系研究 李宏; 李前忠;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9-15

            120 Prediction of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Protein from Its Secondary Structure Sequence 羅遼復; 李曉琴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9-15

            121 A-DNA和B-DNA局部螺旋扭角的經(jīng)驗預測及其理論解釋(英文) 蔡祿;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包頭鋼鐵學院基礎部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11-15

            122 DNA序列的核苷酸統(tǒng)計關聯(lián)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物理學進展 1997-09-20

            123 核酸序列的親─—疏水表示與相關分析 趙巨東; 紀豐民;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基礎部;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06-30

            124 大腸桿菌SD序列與基因表達水平的關系 李宏; 楊體強; 達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系生化教研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3-15

            125 蛋白質(zhì)拓撲結構預測的進一步討論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理論生物物理教研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8-03-15

            126 α/β類蛋白的構建模式及拓撲結構預測 李曉琴; 羅遼復; 楊笛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教研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8-05-15

            127 論生物手性的起源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5-15

            128 植物病毒增殖的超循環(huán)理論與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 紀豐民;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基礎部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7-15

            129 抗凍(糖)蛋白聚合吸收模型(部分一)──熱滯的熱動力學理論(英文) 李前忠;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7-15

            130 抗凍(糖)蛋白聚合吸收模型(部分二)──熱滯的定量結果和生長速率(英文) 李前忠;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7-15

            131 植物病毒增殖的數(shù)值研究與轉基因植株的抗病毒機理 紀豐民;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生物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基礎部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9-15

            132 蛋白質(zhì)結構類預測的新方法──基于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序列的預測方法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理論生物物理教研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9-15

            133 大腸桿菌SD序列堿基片段的統(tǒng)計分析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8-09-15

            134 大腸桿菌編碼區(qū)5′端堿基的統(tǒng)計分析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8-11-15

            135 氨基酸組成聚類、蛋白質(zhì)結構型和結構型的預測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1998-12-30

            136 DNA的彎曲及其拓撲學 蔡祿; 羅遼復 包頭鋼鐵學院基礎部;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包頭鋼鐵學院學報 1998-06-30

            137 癌基因中的密碼子使用 胡秀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基礎部;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1-15

            138 外源基因在E.coli和Yeast中高效表達的理論 李春圃;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1-15

            139 改造人干擾素α2b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獲得高效表達的理論方法 李宏; 哈斯; 張鶴齡;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和理論生物學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生物學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1-15

            140 關于分子進化的幾點注記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期刊】合肥教院學報 1998-11-15

            141 關于形態(tài)發(fā)育和生物場的一點注記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3-01

            142 核酸序列的模糊聚類與分子進化 紀豐民;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4-30

            143 核酸序列的信道容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4-30

            144 幾種序列復雜性的比較研究 紀豐民;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4-30

            145 遺傳密碼的對稱性和氨基酸的疏水性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6-29

            146 二次熵和復雜性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6-29

            147 不對稱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自旋玻璃模型和相變溫度 廖時湘;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8-28

            148 由氨基酸序列預測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的進一步研究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08-28

            149 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的統(tǒng)計力學研究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3-03-02

            150 模糊極值與遺傳密碼的親水-疏水性和突變危險性 紀豐民;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3-05-01

            151 關于極小熵產(chǎn)生和伺服原理的兩點注記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3-10-28

            152 關于Sayers效應的一個數(shù)學模型 羅遼復; 鮑鳳岐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1-03-02

            153 經(jīng)絡傳導和功能的一個數(shù)學模型 羅遼復; 鮑鳳岐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1-06-30

            154 非線性開放(非均勻)系的序參數(shù)方程及其在一維系統(tǒng)中的應用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08-29

            155 非線性開放系的序參數(shù)方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06-30

            156 Beta射線與分子手性 王建英;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06-30

            157 關于生物熵的幾個問題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3-03-02

            158 核酸分子構象振動的模型分析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3-05-01

            159 分子構象變換與電磁輻射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4-08-28

            160 關于基因信息問題的若干物理方面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4-04-30

            161 構象電子系統(tǒng)的集體激發(fā),躍遷過程和合作現(xiàn)象 羅遼復; 欒祺浩; 馬克健; 王建英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1985-10-01

            162 極化電子和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 王建英;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nóng)學 醫(yī)學 地學) 1985-10-28

            163 突變率的S_4對稱破缺和終止密碼子 羅遼復; 李前忠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科學通報 1985-07-30

            164 分子構象—電子相互作用的Green函數(shù)理論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5-03-02

            165 構象—電子場與生物分子統(tǒng)計力學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5-05-01

            166 分子軌道—自旋對稱性守恒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08-08

            167 論遺傳密碼的簡并規(guī)則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08-08

            168 關于起始密碼的一種可能解釋 蘇武潯; 羅遼復 華僑大學電子工程系;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08-08

            169 構象振動態(tài)的局域度 董玉枝; 周宇明;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10-20

            170 構象振動能譜 董玉枝;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10-20

            171 核酸起始序列、終止序列和插入序列的統(tǒng)計分析 羅遼復; 周宇明; 蔡祿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1987-12-31

            172 氨基酸突變及其對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的影響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 1988-07-01

            173肽鍵的統(tǒng)計分析和蛋白質(zhì)的二級結構 羅遼復; 董玉枝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化學雜志 1988-04-30

            174 氨基酸突變分數(shù)的精細分裂及其實驗檢驗問題 羅遼復; 周宇明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06-29

            175 分子序列告訴我們什么?——構象功能和進化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06-29

            176 氨基酸突變的統(tǒng)計理論 羅遼復; 周宇明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08-28

            177 核苷酸的統(tǒng)計關聯(lián)和熵近似 羅遼復; 蔡祿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04-30

            178 核酸序列的堿基分布,同源性和Markov性 羅遼復; 周宇明; 蔡祿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期刊】生物數(shù)學學報
            1988-07-01

            179 雙極值簡諧勢中構象振動的研究 布日其其格;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期刊】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7-02

            180 熵、信息量和復雜性——為什么Bach譜寫的音樂比猴子的音樂復雜?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3-02

            181 同義密碼子的頻率分布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3-02

            182 一個分子序列的進化模型 羅遼復; 蔡祿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6-30

            183 遺傳密碼的邏輯和穩(wěn)定性原理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6-30

            184 核酸序列堿基關聯(lián)的進一步研究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8-29

            185 密碼子使用頻率及其與進化相關性 胡秀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教研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教研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8-29

            186 核酸重復序列的統(tǒng)計分析 周宇明;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3-02

            187 分子序列概率矩陣的若干性質(zhì)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3-02

            188 序列動力學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3-02

            189 用Markov鏈模型研究氨基酸突變和豐度 李前忠;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5-01

            190 核酸序列不均勻性的信息論研究 羅遼復; 勝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5-01

            191 核酸序列與堿基平面的無規(guī)行走及其和進化的相關性 羅遼復; 李宏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6-30

            192 核酸概率矩陣的本征值趨同長度與非均勻性 勝利;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6-30

            193 一個突觸前后不對稱的多層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 羅遼復; 李前忠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6-30

            194 分子鏈的構象-電子運動和Davydov孤子問題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8-29

            195 同功序列信息參數(shù)的初步分析 蔡祿;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08-29

            196 同義密碼子頻率分布的理論研究 胡秀珍;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3-02

            197 核酸序列的保守位點及雙螺旋結構的局部偏差 勝利;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5-01

            198 核酸序列的關聯(lián)性質(zhì)和蛋白質(zhì)結構功能的可能關系 李宏;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5-01

            199 核酸序列進化的早期突漲模型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6-30

            200 多肽鏈中氫鍵的統(tǒng)計分析 李前忠; 李曉琴;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6-30

            201 序列復雜性的一類可能定義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8-29

            202 核酸序列重復片段的統(tǒng)計分析 周宇明;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 內(nèi)蒙古大學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1992-12-30

            203 高壓芒刺靜電場對大腸桿菌K12誘變效應初步研究 宋智青; 羅遼復; 梁運章 【會議】中國物理學會第十五屆靜電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9-08-19

            204 人類基因組中的盒式外顯子和組成性外顯子比較及剪接位點預測 張利絨; 羅遼復 【會議】第十一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暨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摘要集 2009-07-12

            205 氨基酸分類與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相關性 王守源; 李曉琴; 羅遼復 【會議】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2-05-01

            206 線蟲基因組外顯子與內(nèi)含子特征研究 張利絨; 羅遼復 【會議】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2-05-01

            第四部分 科普和綜述:

            1. 探索復雜性,探索生命的奧秘 羅遼復 大自然探索 7卷23期41-45 (1988)

            2. 密碼,序列,構象和動力學 羅遼復 大自然探索 7卷26期9-14 (1988)

            3. 漫談生物物理學 羅遼復 物理通報 1990年4期 1-5 (1990)

            4. 理論生物物理漫談 羅遼復 物理 20卷2期 85-88 (1991)

            5. 生命科學中的物理問題 羅遼復 物理 22卷9期 520-525 (1993)

            6. 自組織理論的展望 羅遼復 中專物理教學 1993年1期 13-14 (1993)

            7. 遺傳密碼 羅遼復 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百科全書 生物學卷 p803-804北京出版社(1998)

            8. 生物體系中的非線性現(xiàn)象 羅遼復 當代生物學 中國致公出版社(2000)

            9. 關于近代科學規(guī)范的對話 羅遼復 物理教學 22 卷12期2-4 (2000)

            10.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賀陸壇70壽為天體物理會議寫 羅遼復 現(xiàn)代物理知識 2002年6期 52-54 (2002)

            11. 科學晴空中的兩朵烏云 羅遼復 物理通報2002年7期 7-8 (2002)

            12. 科學晴空中的兩朵烏云(續(xù))羅遼復 物理通報2002年8期 10-13 (2002)

            13. 數(shù)學生物學的輝光 羅遼復 文匯讀書周報 2002年7月5日 (2002)

            14. Schrodinger《生命是什么及對意識和物質(zhì)的思考》譯后記 羅遼復 生命是什么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5. 作為生命起源標識的分子手性起源 羅遼復 21世紀100個交叉科學難題 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6. 從Schrodinger的微型密碼到Junk DNA編碼關系的探索 羅遼復 物理通報2005年3期 3-5 (2005)

            17. 科學作品的影響力和科學家的舛運 羅遼復 科學 61卷6期 1-3 (2009); 新華文摘 2010年3期 138-139

            18. 懷念彭桓武先生 羅遼復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期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15

            19. 懷念核物理學家虞福春教授 陸埮; 羅遼復; 王凡; 許伯威 南京大學天文系; 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系; 南京大學物理系;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 南京; 呼和浩特 【期刊】物理 2003-10-24

            20. 物理學家看生命 羅遼復 【科普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 臺灣牛頓出版公司 (1995)

            21. 從電子到夸克 – 粒子物理 陸埮; 羅遼復 【科普專著】科學出版社 (1986)

             榮譽獎勵: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獎,基本粒子理論研究。

            1981年,內(nèi)蒙古科技成果一等獎,基本粒子理論和高能天體物理,第一完成人。

            1986年,人事部授予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

            1989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密碼簡并規(guī)則分子手性起源和構象動力學。

            1994年,烏蘭夫獎(基礎科學)金獎。

            1996年,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量子場論。

            1997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1人。

            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基因序列的信息學研究,科技部,第1人。

            1999年,寶鋼教育獎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

            2000年4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勞動模范,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

            2001年5月,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協(xié)。

            2001年9月,全國模范教師,教育部,人事部。

            2001年6月,華東優(yōu)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生命進化的物理觀。

            2006年9月,老教授科教工作優(yōu)秀獎,中國老教授協(xié)會。

            2006 年12月,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榮譽稱號,中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

            2006 年12月,科技創(chuàng)新杰出人才榮譽稱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

            2007年9月,教育成就獎,內(nèi)蒙古大學。

            2007 年10月,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會,科技部。

            2007 年12月,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物理改變世界,國務院,第9人。

            2007 年12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人類基因組三核苷重復序列的結構和動力學及其在相關領域中應用的研究,第2人。

            2008年6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

            2009年1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蛋白質(zhì)結構功能的信息學和動力學研究,第1完成人。

            2009年9月,全區(qū)師德標兵, 教育廳。

            媒體報道一: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評選活動候選人:羅遼復

            羅遼復,男,漢族,65歲,內(nèi)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1958年,北京大學畢業(yè)后,為支援邊疆建設到內(nèi)蒙古大學任教。他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不斷總結教學經(jīng)驗,豐富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編寫教材,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基礎理論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從事理論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研究,主持、參加國家、自治區(qū)科研項目多項,發(fā)表論文270多篇。曾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1958年,羅遼復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他響應黨和國家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來到內(nèi)蒙古大學。當時,內(nèi)蒙古大學辦學條件差、基礎薄弱,可羅先生卻義無返顧地踏上了建設祖國北疆的人生征途。

            一、堅守教學崗位

            羅遼復教授長期以來,始終堅持站在教學第一線,堅持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基礎理論課程。他思維活躍,在教學中從不墨守成規(guī),善于接受新思想特別是先進的教學思想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教學課程中。他將所有能收集到的有關“理論生物物理學”的各種中、英文版的書籍都盡可能購回,與課程組的同事們認真討論,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由于經(jīng)常出國參加學術會議、進行學術訪問,使他有機會及時掌握國外有關最新發(fā)展等信息并合理引入教學中,內(nèi)容新而不華。他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突出課程主線,內(nèi)容層次分明,授課條理性強,學生善于掌握。學生評價說:“羅老師在講課時將書本知識和物理前沿問題有機結合,使我們開闊了視野,對我們影響太大了!焙芏嗤瑢W就是受到這種感染,喜歡上物理學,從而走上從事科學研究這條甘苦兼?zhèn)涞牡缆贰?

            深厚的文學功底、略帶南方口音的普通話使他的授課風格別具特色。羅遼復教授看起來很嚴肅,加上他的學識高,開始上課時常使學生感到緊張和拘謹,但一旦講開課,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聽過他講課的學生們都說,“羅老師的物理思想太清晰了,問題講的非常透徹,語言簡潔但意義深刻,聽這樣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羅遼復教授非常尊重學生,從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他很少批評學生,更多的是引導,讓學生自己感受領悟。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非常抽象的概念,羅遼復教授針對課程的性質(zhì),特別是對很抽象的問題,羅教授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套教學經(jīng)驗:第一,講授是教學中心環(huán)節(jié),必須充分備課,反復思考,不留任何死角。要深入理解課程內(nèi)容,吃透物理概念,熟悉數(shù)學推導,精心選擇表述用語,力爭講好每一節(jié)每一段。凡是新課,在收集好科學素材之后,一定還要留出1:10的備課時間。第二,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光是自己懂得和準確表達還不夠,還要在備課前摸透學生水平和思維特點,設計講課方案,重點處要想好每一句話;課堂中還可適當利用提問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致。分析力學是理論力學中最抽象最難懂的一章,為此,羅教授設計了一個陌生客人來到物理世界漫游,探索物理規(guī)律的故事,教得很成功。學生聽得入迷,以致有的興奮不眠,試圖以分析力學的幾個原理為基礎,總結整個自然界的規(guī)律。

            二、創(chuàng)新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

            教學方法上,他突破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構建了突出物理概念、適當運用數(shù)學方法的教學新體系。新體系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準確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全面、靈活地運用物理理論,為工作和深造奠定較為扎實的基礎。根據(jù)研究生課的教學經(jīng)驗,羅遼復教授把量子場論的主要內(nèi)容大大通俗化了,形成了一門新課——現(xiàn)代物理選題,讓本科生對量子理論及其發(fā)展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八十年代后,羅遼復教授的教學工作重點轉向了研究生培養(yǎng)。他發(fā)現(xiàn)研究生課程缺少合適的教材,就編寫了結合非相對性理論的《量子場論》和包含耗散結構協(xié)同學等新發(fā)展的《非平衡統(tǒng)計理論》,兩書密切結合科學前沿,適應交叉學科的發(fā)展,便于理論生物學研究工作者參考。1996年,由羅遼復教授單獨完成的《量子場論》獲國家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獎二等獎。1997年1月,《不斷改革,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理論物理學科》獲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教學成果一等獎,羅遼復教授排名第一,該成果對理論物理人才培養(yǎng)起到重要作用,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的高校教學和科研人才。2001年6月,由羅遼復教授單獨完成的《生命進化的物理觀》獲華東優(yōu)秀科技圖書獎。該書立足前沿,立論嚴謹,思想活躍,是具有創(chuàng)新和特色的高水平的學術著作。

            多年的教學生涯,使羅遼復教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目前他主講的本科生課程《現(xiàn)代物理專題》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的喜愛。羅遼復教授的教學效果,在學生們后來的工作學習中影響也是很大的,特別是對選擇從事科研、教師職業(yè)的學生更是受益匪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在英國工作時回憶說:“您給我們打下的量子力學基礎使我獲益極大。在與同事們討論工作時,我的推導公式的功夫常使他們嘆服!敝袊茖W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剛說:“羅老師是我開始科學生涯的第一位領路人,指引我進入了神圣的科學殿堂。在羅老師的啟迪和循循善誘下,我從此走上了探索科學的漫漫之旅。”

            羅遼復教授在教學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寶鋼教育獎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等榮譽。

            三、注重教學梯隊建設

            羅遼復教授特別重視教學隊伍和學術隊伍的建設和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先后培養(yǎng)出博士、碩士40余人。他培養(yǎng)出的13名博士中的大部分已是自治區(qū)高等院校的中層領導和學科帶頭人,也是自治區(qū)生物物理學科的中堅力量。

            羅遼復教授用其特別的人格魅力打造了一支高素質(zhì)、凝聚力強、結構合理、特別能戰(zhàn)斗的課程教學和學術隊伍。他是這支隊伍的領軍人,又將自己視為這個集體中普通的一員。這支隊伍逐年壯大,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各個方面都有非常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取得的諸多成績得到了公認,對物理系、內(nèi)蒙古大學,乃至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教學、科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羅遼復教授從不滿足現(xiàn)狀,為了這支隊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不斷提升隊伍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他總是前瞻性的考慮發(fā)展的問題,特別注重培養(yǎng)和帶出更優(yōu)秀的學術帶頭人和領軍人。

            “他用長者的親切培養(yǎng)著我們,他用睿智學者寬容的胸懷感悟著我們,他用微笑和幽默調(diào)節(jié)著從事科學研究的枯燥和節(jié)奏,而他對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和求實、獻身精神感動著我們、鼓勵著我們完成這艱難的選擇,伴隨著我們走著漫長的科學探索之路。”這就是眾多學子對羅遼復教授師德的最好、最精彩的評價!

            四、學術研究成果豐碩

            羅遼復教授1958年來到內(nèi)蒙古,51年來堅持在條件較差的邊疆地區(qū),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勤奮工作,為國家和內(nèi)蒙古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對于基礎科學和交叉科學研究,在文革中也未曾懈怠。他早年從事粒子物理學研究,發(fā)表過多篇論文,受到國內(nèi)外專家贊譽。1982年他轉向理論生物學,二十幾年中把理論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成功地運用到生命科學中來,在理論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領域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他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其中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主持內(nèi)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面上項目多項,參加國家、自治區(qū)科研項目多項。在國內(nèi)外重要核心學術期刊、國際學術會議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270多篇,其中60多篇被國際SCI收錄。出版學術專著六部。由于他的突出貢獻,曾十余次次受到省部以上有關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其中包括多次科技成果獎勵: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獎(2007);基因序列的信息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99);密碼簡并規(guī)則分子手性起源和構象動力學,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2007);蛋白質(zhì)結構功能的信息學和動力學研究,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自然科學一等獎(2007);人類基因組三核苷酸重復序列的結構和動力學及其在相關領域中應用的研究,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2010年08月08日

            媒體報道二:


            關于羅遼復先生“從量子躍遷導出蛋白質(zhì)折疊溫度依賴性”學術論文的評論

            譯者按:內(nèi)蒙古大學羅遼復教授和其博士研究生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呂軍副教授2011年2月18日在arXiv網(wǎng)站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從量子躍遷導出蛋白質(zhì)折疊溫度依賴性”的學術論文。該論文刊發(fā)后,很快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 注,有學者認為“羅呂方程是第一個蛋白質(zhì)折疊的普適定律,其在生物學中的意義類似于物理學的熱力學定律”。

            arXiv是一個收錄科學文獻預印本的在線數(shù)據(jù)庫,是一個為職業(yè)科學工作者服務的開放平臺,其發(fā)展理念是“學者自治”。arXiv誕生之初,其管理者和使用者全部是一流的高能物理學家。預印本的上傳、批準等全部是自動完成的。后來,在arXiv上發(fā)言,需要有一個edu后綴的Email地址作為注冊地址。2004年1月,隨著越來越多的預印本被提交,arXiv才逐步引入審核機制,要求不活躍的研究者在提交預印本時需得到該領域活躍研究者的認可,以保持文庫對該領域科學家的可用性和文章的相關度與質(zhì)量。

            一、在科學通訊(Science News)上的評論

            量子蛋白質(zhì)折疊

            http://sciencenews.org/view/generic/id/70286/

            一個長期困擾科學家的難題是:蛋白質(zhì)分子為什么在不同的溫度下以不同的速率折疊和展開(注:蛋白質(zhì)是由氨基酸形成的多肽鏈,必須折疊成一定形狀才具有生物活性,其折疊形狀是溫度依賴的)。原來答案在于量子世界,來自呼和浩特市內(nèi)蒙古大學的科學家給出了解釋。他們發(fā)表在arXiv的文章認為:蛋白質(zhì)從一個態(tài)到另一個態(tài),要經(jīng)歷一個量子躍遷的過程,因此它們的折疊速率本質(zhì)上是隨著溫度瞬時變化的。這一新的理論工作可以解釋上述迷惑。

            二、在麻省理工學院博客上的評論(此評論被多處網(wǎng)站轉載)

            物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了蛋白質(zhì)折疊的量子定律

            ——量子力學最終解釋了蛋白質(zhì)折疊為什么以一種非常奇怪的方式依賴于溫度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blog/arxiv/26421/

            著名的阿列紐斯(注:瑞典化學家,190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關系陳述了當物質(zhì)變熱后其運動行為將加快。在化學上,這是普適規(guī)律,但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外:蛋白質(zhì)折疊成功能形狀的速率。

            按理說,當?shù)鞍踪|(zhì)變冷的時候,其折疊應該變地更快一些,當溫度升高的時候,其展開應該變得更快一些。但是,實際的溫度依賴關系既是非線性的,也是非對稱的,這意味著蛋白質(zhì)展開的反面并不是折疊。

            分子生物學家給出不同的機制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如水和蛋白質(zhì)疏水性部分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但這些解釋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看起來,中國內(nèi)蒙古大學羅遼復和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呂軍所做的工作將要改變過去科學家對這一問題無法解釋的事實。他們說,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去考慮,蛋白質(zhì)折疊的溫度依賴性就變得非常清晰了。

            蛋白質(zhì)是由氨基酸形成的多肽鏈,必須折疊成一定的、非常復雜的形狀才具有生物活性。我們的困惑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質(zhì)時,有很多很多種構型,那么它們是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在眾多的構型中選擇出合適的折疊方式的呢?這一點無人知道。然而,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那就是它們的折疊速率對溫度非常敏感。生物學家已掌握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去顯示這些速率究竟是如何變化的,并且用這些數(shù)據(jù)繪制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曲線。

            今天,羅和呂說,如果蛋白質(zhì)的折疊過程是量子事件的話,這些曲線就可以很容易地被解釋了。傳統(tǒng)的想法是,氨基酸鏈只有經(jīng)歷各種中間力學過程,才能從一種形狀變成另一種形狀。但羅和呂說,如果這個過程是一個量子過程,通過量子躍遷可以改變蛋白質(zhì)的形狀,也就是說,蛋白質(zhì)可以從一種形狀直接“跳”到另一種形狀而沒有必要形成中間的形狀。羅和呂用一個數(shù)學模型實踐了這一想法,導出了描述蛋白質(zhì)“量子折疊”速率隨溫度變化的方程,并將他們的理論結果與一些實驗進行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用這個量子躍遷模型給出的結果吻合了15種不同蛋白質(zhì)的折疊曲線,甚至解釋了同一種蛋白質(zhì)折疊和展開速率的差異。這是一個重大突破。羅呂方程是第一個蛋白質(zhì)折疊的普適定律,其在生物學中的意義類似于物理學的熱力學定律。

            如果量子力學在蛋白質(zhì)折疊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那么它在其他細胞機器中發(fā)揮作用的重要性將不會成為問題。對量子生物學家閘門的打開,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三、在科技故事(scitechstory)上的評論

            蛋白質(zhì)和量子躍遷:瞬時變形

            http://scitechstory.com/2011/02/22/

            每每一個偉大而非常有趣的科學向前走來的時候,總是安靜地,直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不僅是重要的,而且它可能是對的。隨后,科學家開始做更深入的實驗。有時,科學出版社甚至大眾媒體也會追風并且大肆宣傳。最終,定論才產(chǎn)生出來。在某些情形下,例如,對“冷聚變”的嘈雜介紹很快就可怕地爆炸了開來。在其他情形下,像愛因斯坦的一些工作,經(jīng)歷了有爭議的幾十年。

            我將介紹那些極為有趣的科學中寂靜的一支——關于蛋白質(zhì)的現(xiàn)況。蛋白質(zhì)是生命的基石。DNA的遺傳密碼為制作成所有生物體細胞的蛋白質(zhì)提供了模板。所以我們談論的是對于生命非常基本的一些事情。蛋白質(zhì)是由氨基酸串在一起構成的。通常蛋白質(zhì)中有二十種氨基酸,它們用無窮的組合方式連在一起,有些是短鏈(酵母平均有466個氨基酸),有些是長鏈(肌聯(lián)蛋白有近27000個氨基酸)。氨基酸的模式?jīng)Q定了大部分蛋白質(zhì)的功能。但這還不是全部。蛋白質(zhì)也有形狀,他們是折疊的。蛋白質(zhì)按照氨基酸序列的折疊才是最重要的。在蛋白質(zhì)令人迷惑的各種可能組合的數(shù)字中蘊涵著生物學的偉大奧秘。蛋白質(zhì)的構型是如何確定的,是什么使他們折疊的?蛋白質(zhì)的復雜性和構型的多樣性使得它必須花足夠時間才能搜索到最后的形態(tài)。然而,據(jù)了解,大多數(shù)蛋白質(zhì)可在納秒之內(nèi)重新構型,這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研究蛋白質(zhì)是如何制造和折疊成正確的形狀是一個巨大的研究領域(一般叫蛋白質(zhì)組學)。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呼和浩特市的兩個科學家,內(nèi)蒙古大學的羅遼復和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的呂軍,2011年2月18日在arXiv發(fā)表了題為“從量子躍遷導出蛋白質(zhì)折疊溫度依賴性”的文章,研究了蛋白質(zhì)如何在瞬間改變它們的構型問題。

            正如科學家通常所做,羅和呂開始研究別人已經(jīng)做過的工作(這就是所謂的“掃描文獻”)。他們注意到蛋白質(zhì)行為的一個特殊領域,也是一個需要解釋的實際問題。在大多數(shù)化學里,包括有機化學,加熱增加了反應速度。這被稱為阿列紐斯原理。在蛋白質(zhì)的研究中,常假定溫度降低時蛋白質(zhì)將均一地折疊,溫度升高時展開。然而實驗沒有證實這一點。折疊和展開的速率隨溫度的變化是非對稱和非線性的?茖W家們試圖用一種傳統(tǒng)的方式去解釋這一現(xiàn)象,例如,歸因于某些蛋白質(zhì)的疏水或親水特性。一些解釋似乎對特定的或者極限情形的蛋白質(zhì)構型有所理解,但是,這些解釋(羅和呂稱之為“經(jīng)典力學解釋”)沒有一個適合蛋白質(zhì)的普遍轉化。

            羅和呂認為(可能很快其他人也會這樣認為),顯而易見,量子力學可以提供一個更好的解釋,科學地講,更適合實測數(shù)據(jù)。一個有利于量子理論分析的重要論據(jù)是:在最近的生物化學中,做了大量的“標簽”或“標記”熒光分子及熒光材料的工作。眾所周知,熒光和磷光是與蛋白質(zhì)折疊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既然熒光和磷光只有用分子間的量子躍遷才能解釋,那么為什么蛋白質(zhì)折疊就不應該符合量子理論的框架呢?

            之后,羅和呂開始著手用數(shù)學來證明這一關系。在經(jīng)典力學里,蛋白質(zhì)分子從一個構型到另一個構型的轉變需要經(jīng)歷一系列的步驟(過渡態(tài)),經(jīng)歷每個步驟都要增加時間,也就是說,其過程是相對緩慢的。但對于量子躍遷,蛋白質(zhì)能夠直接“跳躍”到終態(tài),而跳過了所有的中間過渡態(tài)。他們稱這是量子折疊,并建立了一種數(shù)學模型來演示蛋白質(zhì)是如何折疊的,折疊對溫度變化做出的反應幾乎是瞬時的。他們將量子躍遷模型運用于真實的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他們的模型符合15種不同蛋白質(zhì)的折疊曲線,并且為這些蛋白質(zhì)折疊和展開速率的差異提供了一個解釋。

            簡而言之,他們的模型看起來適用于許多蛋白質(zhì)折疊。有些報道過快地認斷這是“蛋白質(zhì)折疊的第一個普適定律”,這還為時尚早。

            羅和呂的文章很短,僅僅是16頁,而且數(shù)學模型樸實無華(在arXiv上羅還有幾篇相關的論文)。文章發(fā)表在arXiv開放資源系統(tǒng),來自于在學術界無人知曉的偏僻角落里的默默無聞的研究者之手。由于缺乏人脈背景,全世界的科學家將花費比平常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它、檢查它并盡可能地檢驗它。因此,這將是有趣的,看看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是否能夠帶來一些真正的突破。

            無論如何,他們的工作會使更多的研究者把量子現(xiàn)象和生物學過程聯(lián)系起來研究。如果能夠成立(他們的研究,以及整個量子生物學),這就像在生物學領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嶄新華麗的復雜世界。

            (內(nèi)蒙古大學科技處王志平譯, 2011年3月)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3.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久久免费视频影视,国产精品尤物在线不卡
                <div id="obrni"></div>

                    <thead id="obrni"><legend id="obrni"></legend></thead>
                    <ul id="obrni"><meter id="obrni"></meter></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