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主要著作:
[1]《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jīng)營》,56萬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年。獲全國民族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2]《西南通史》(主編及第一作者),100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獲國家圖書提名獎、河南省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云南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3]《南詔大理國興衰史》,55萬字,岳麓書社,2023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出版。
[4]《古代云南變遷史》,60萬字,廣西師大出版社,2023年。
[5]《邊疆民族史探究》,41萬字,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2015年再版。
[6]《邊疆民族史新探》,47萬字,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3年。
[7]《方鐵學術文選》(云南學術名家文叢),34萬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8]《中國西南邊疆開發(fā)史》(第一作者),30萬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獲云南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9]《西南通史·修訂本》(第一作者),100萬字,社科文獻出版社,2023年。
[10]《中國飲食文化史·西南卷》(第一作者),49萬字,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
[11]《中國的邊疆及邊疆治理》(第二作者),60萬字,中國社科出版社,2021年。獲云南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12]《中國歷代邊事邊政通論》(第二作者),160萬字,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13]《中國邊疆治理研究》(第二作者),55萬字,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
[14]《中國少數(shù)民族科技史叢書·地學水利航運卷》,(第二作者),44萬字,廣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獲國家圖書提名獎、中國高校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15]《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綜述》(第二作者),44萬字,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云南大百科全書·歷史卷》,(副主編),方鐵撰寫元明部分15萬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0年。
主要合著:
[1]《西藏通史》,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年。
[2]《中國歷代邊事邊政通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3]《中國飲食文化史•西南卷》,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
[4]《中國少數(shù)民族科技史•地學水利航運卷》,廣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
[5]《中國邊疆治理研究》,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
[6]《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綜述》,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7]《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國社科出版社,2011年。
[8]《20世紀中國西部開發(fā)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主要期刊論文:
[1]方鐵. 拓展中國邊疆史的研究[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23, 33 (01): 15-18+213.
[2]方鐵. 漢晉時期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城鎮(zhèn)與商業(yè)貿(mào)易[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39 (04): 127-135.
[3]方鐵. 論南詔的地緣政治觀及其應用[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21, 31 (03): 149-159+216.
[4]方鐵. 中華文明演進史研究構(gòu)想[J]. 中國邊疆學, 2021, (01): 127-140.
[5]方鐵. 論中原王朝治邊的底線觀[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53 (01): 27-36.
[6]方鐵. 明朝對云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與經(jīng)營[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2020, 39 (05): 4-9.
[7]方鐵. 論中國邊疆學研究的多學科合作[J]. 中國邊疆學, 2019, (01): 3-22.
[8]方鐵. 遠古至唐代的今滇中與滇東地區(qū)[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9, (09): 135-142+283.
[9]方鐵. 宋元時期今滇中與滇東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J]. 貴州社會科學, 2019, (04): 65-72.
[10]方鐵. 論“屯堡”文化現(xiàn)象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原因[J]. 貴州民族研究, 2019, 40 (01): 152-160.
[11]方鐵. 深化中國邊疆史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及價值[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51 (01): 9-17.
[12]方鐵, 尤佳. 積沙成塔,跬步前行——方鐵教授訪談錄[J]. 地域文化研究, 2018, (05): 97-108+155.
[13]方鐵. 秦漢至元代的滇東北[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8, 39 (09): 195-200.
[14]方鐵. 研究西藏歷史的重大成果——讀《西藏通史》[J]. 中國藏學, 2018, (02): 38-40.
[15]方鐵. 古代云南發(fā)展史三題[J]. 文山學院學報, 2018, 31 (01): 2-7.
[16]方鐵; 方悅萌,《普洱茶與滇藏間茶馬古道的興盛》,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8-01-10
[17]方鐵. 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J]. 中國邊疆學, 2017, (01): 3-19.
[18]方鐵. 論諸葛亮治理南中的分類統(tǒng)治策略[J]. 地域文化研究, 2018, (01): 12-19+153.
[19]方鐵. 論中原王朝治邊的理念、方略與制度安排[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31 (01): 82-91.
[20]方鐵, 方悅萌. 普洱茶與滇藏間茶馬古道的興盛[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8, 33 (01): 12-20.
[21]方鐵,《西南邊疆的形成及歷史特點》,地域文化研究, 2017, (01): 21-27+153.
[22]方鐵,《魏晉、南朝、隋唐諸朝對嶺南大姓豪酋的治策》,文山學院學報, 2017, 30 (02): 17-24.
[23]方鐵,《土司制度研究方法述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7, 49 (02): 1-8.
[24]方鐵. 異牟尋之后南詔與唐朝的關系[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 2017, (00): 205-219.
[25]方鐵,《論中國古代的治邊方略》,思想戰(zhàn)線, 2017, 43 (01): 41-50.
[26]方鐵. 論中國的傳統(tǒng)治邊方略[J]. 中國邊疆學, 2016, (01): 3-23.
[27]方鐵.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邊疆治理理論體系[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6, 26 (03): 1-4.
[28]方鐵. 主持人語[J]. 文山學院學報, 2016, 29 (04): 1.
[29]方鐵. 論中國的歷史疆域與邊疆[J].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16, 32 (05): 23-31.
[30]方鐵. 試論歷代王朝的疆域與邊疆[J]. 文山學院學報, 2016, 29 (02): 1-7.
[31]方鐵. 論元明清三朝的蠻夷觀[J]. 社會科學輯刊, 2016, (01): 117-123.
[32]方鐵. 簡論西南絲綢之路[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17 (03): 114-120.
[33]方鐵. 試論云南各民族的人文精神[J]. 文山學院學報, 2015, 28 (04): 35-40+45.
[34]方鐵. 論古代邊疆演變的內(nèi)在機制——基于人類學視角的考察[J]. 天府新論, 2015, (02): 132-138.
[35]方鐵,《論西南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載《中外關系史研討會文集》,華僑出版社2015年。
[36]方鐵,《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載《中國歷史地理國際研討會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
[37]方鐵,《古代絲綢之路與國家權力滲透》,載《人類學研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
[38]方鐵,《清代普洱茶與滇東南多民族社會》,載《明清史論叢》,, 2015, (02): 74-89.中華書局2015年。
[39]方鐵,《異牟尋之后南詔與唐朝的關系》,載《白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
[40]方鐵. 處理好邊疆發(fā)展中的幾個關系[A]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9集)[C]. 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2015: 9.
[41]方鐵,《普洱茶與清代滇南社會》,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4-02-20
[42]方鐵. 處理好邊疆發(fā)展中的幾個關系[A]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C]. 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2014: 9.
[43]方鐵. 深化對土司制度的研究[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46 (01): 31-37.
[44]方鐵. 關于邊疆史若干問題的思考[J]. 史學集刊, 2014, (01): 45-48+42.
[45]方鐵. 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觀[A] 歷史地理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暨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歷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2014: 12.
[46]方鐵. 土司制度與元明清三朝治夷[J]. 貴州民族研究, 2014, 35 (10): 169-175.
[47]方鐵. 簡論歷代王朝對云南地區(qū)的開發(fā)[J]. 昆明學院學報, 2014, 36 (04): 25-29.
[48]方鐵. 馬可波羅所見南方絲綢之路的飲食習俗[J].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4, 29 (10): 1-6+11.
[49]方鐵. 云南古代民族關系的特點及形成原因[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3, (07): 130-136.
[50]方鐵, 黃禾雨. 論中原王朝治邊的文化軟實力[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3, 23 (02): 19-31+147.
[51]方鐵. 17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的云南社會經(jīng)濟與飲食習俗[J]. 文山學院學報, 2013, 26 (02): 13-24.
[52]方鐵. 古代云南與周邊地區(qū)的關系[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45 (02): 130-137.
[53]方鐵. 今滇東北古代發(fā)展史上的三次高潮(上)[J]. 昭通學院學報, 2013, 35 (01): 6-13.
[54]方鐵. 13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的云南社會經(jīng)濟與飲食習俗[J]. 文山學院學報, 2013, 26 (01): 10-18.
[55]方鐵. 論北方游牧民族兩次南下西南邊疆[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 33 (01): 60-66.
[56]方鐵. 西南邊疆漢族的形成與歷朝治邊[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2, 22 (04): 77-88+149.
[57]方鐵. 歷代王朝經(jīng)營西南邊疆的得與失[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2, (07): 93-98.
[58]方鐵. 雍正朝改土歸流新探[J]. 明清論叢, 2012, (00): 259-268.
[59]方鐵. 清雍正朝改土歸流的原因、策略與效用[J]. 河北學刊, 2012, 32 (03): 59-65.
[60]方鐵. 廣西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一部力作——《明清時期廣西區(qū)域開發(fā)不平衡研究》評介[J].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2, 29 (02): 143-144.
[61]方鐵, 張昌山, 姚鐵軍. 方齡貴先生:我的父親與導師[J].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1 (02): 67-73+112.
[62]方鐵. 中長時段視野下的邊疆史研究[J]. 文山學院學報, 2012, 25 (01): 39-45+2.
[63]方鐵. 云南古代的飲茶與制茶[J].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2, 27 (01): 61-69.
[64]方鐵. 土司制度及其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 32 (01): 56-61.
[65]方鐵,《雍正朝改土歸流新探》,載《明清論叢》第十二輯,故宮出版社2012年。
[66]方鐵,《歷代治邊與云南地緣政治關系的變遷》,載《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中華書局2012年。
[67]方鐵,《處理好邊疆發(fā)展中的幾個關系》,載《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發(fā)展理念卷,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
[68]方鐵. 《隋唐民族關系思想史》評介[J]. 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28 (05): 96.
[69]方鐵. 歷代治邊與云南的地緣政治關系[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32 (09): 5-20.
[70]方鐵. 論羈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變[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1, 21 (02): 68-80+149.
[71]方鐵. 唐宋兩朝至中南半島交通線的變遷[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1, (04): 101-111.
[72]方鐵,忽必烈與云南[J]. 文山學院學報, 2011, 24 (01): 34-40.
[73]方鐵,《淺議滇菜與飲食文化》,載《中國滇菜論壇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74]方鐵,《元朝經(jīng)營云南的偉大貢獻》,《西部蒙古論壇》2011年2期。
[75]方鐵,《中長時段方法與邊疆史研究》,載《中國古代社會高層論壇文集》,中華書局2011年。
[76]方鐵,《鄭和下西洋所歷諸國之飲食習俗》,載《亞洲食學論壇學術論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77]方鐵,《唐宋兩朝至中南半島交通線的變遷》,《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1期。
[78]方鐵. 清代云南普洱茶考[J]. 清史研究, 2010, (04): 123-128.
[79]方鐵. 處理好邊疆發(fā)展中的幾個關系[A] 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2010: 8.
[80]方鐵. 論封建王朝治邊的歷史經(jīng)驗[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42 (02): 34-42.
[81]方鐵.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以對外開放為中心”學術討論會綜述[J]. 文山學院學報, 2010, 23 (01): 33-38.
[82]方鐵,《歷代對云貴高原的經(jīng)營及其經(jīng)濟開發(fā)格局》,載《明清以來云貴高原的環(huán)境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83]方鐵,《13世紀中至20世紀初的云南社會及其飲食習俗》,載《麗江民族研究》第四輯,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
[84]方鐵,《關于云南飲食文化的幾個問題》,載《滇菜論文與紅河美食文萃》,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85]方鐵,《清代云南普洱茶的興盛及其原因》,載《明清論叢》第十輯,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86]方鐵,《論元朝的土官制度》,載《中國蒙元史學術研討會暨方齡貴教授90華誕慶祝會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
[87]方鐵. 中原王朝的夷夏觀及其治邊[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9, (11): 149-153.
[88]方鐵.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學術研討會”綜述[A]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研究[C].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 2009: 18.
[89]方鐵. 西南邊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9, 19 (03): 39-49.
[90]方鐵. 中原王朝的治邊方略[J]. 學術探索, 2009, (04): 90-96.
[91]方鐵. 論影響云貴高原開發(fā)的社會歷史因素[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 29 (03): 49-56.
[92]《歷朝治邊與云南交通的變遷》,方鐵 (獨著),載《民族學報》第7輯,民族出版社2009年 2009-03-25
[93]方鐵.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學[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9, (01): 150-153.
[94]方鐵(合著),《<肇域志>有關元代云南史料考釋》,載《元史論叢》十一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95]方鐵. 唐宋元明清的治邊方略與云南通道變遷[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9, 19 (01): 73-88+149.
[96]方鐵. 古代云南的飲茶與制茶[A] 飲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C].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 2009: 7.
[97]方鐵(獨著),《論中原王朝的若干治邊思想》,載《麗江民族研究》第三輯,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98]方鐵(獨著),《歷代對云貴高原的經(jīng)營及其經(jīng)濟開發(fā)格局》,載《明清以來云貴高原的環(huán)境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9]方鐵(獨著),《談云南飲食文化》,載《商務風》,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100]方鐵. 試論中國邊疆學的研究方法[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05): 16-22.,《新華文摘》2008年23期全文轉(zhuǎn)載 2008-09-15
[101]方鐵. 蒙元統(tǒng)治對中國西南邊疆的影響[J]. 西部蒙古論壇, 2008, (01): 24-31+126-127.
[102]方鐵. 古代治理邊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構(gòu)想[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8, (02): 130-136.
[103]方鐵(獨著),《云南地區(qū)與鄰國間的主要通道》, 載《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探索與新動向——慶祝朱士光教授70華秩暨榮休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
[104]方鐵(獨著),《論構(gòu)建中國的飲食文化學》,《飲食文化研究》2008年1期。
[105]方鐵(獨著),《論元朝的土官制度》,載《中國蒙元史學術研討會暨方齡貴教授90華誕慶祝會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
[106]方鐵(獨著),《西南邊疆民族研究序言》,載《學術序跋集》,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7]方鐵(獨著),《公元前2世紀至13世紀的云南社會及其飲食習俗》,載《麗江民族研究》第二輯,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108]方鐵(獨著),《秦漢蜀晉南朝的治邊方略與云南通道開發(fā)》,《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06): 49-54.
[109]方鐵.《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來源及其特點》,《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7, (05): 9-14+20.
[110]方鐵(獨著),《論西南古代區(qū)域史的特點以及研究的內(nèi)容與方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 (09): 10-16.
[111]方鐵(獨著),《論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的若干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7, (02): 1-9+148.
[112]方鐵(獨著),《論云南飲食文化》,《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7, (03): 160-168.
[113]方鐵(獨著),《論夜郎國的內(nèi)外關系》,《文山師專學報》, 2007, (01): 27-32.
[114]方鐵(獨著),《從南詔與唐朝之關系看唐朝治邊及其邊疆官吏》,載《法國漢學》第十二輯,中華書局,2007年。
[115]方鐵(獨著),《17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苗族的社會生活》,載《民族學報》第五輯,民族出版社,2007年。
[116]方鐵(獨著),《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來源及其特點》,《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5期。
[117]方鐵(獨著),《南詔與唐朝的關系及其表述語》,載《中外關系史論叢》第十二輯,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年。
[118]方鐵(獨著),云南飲食文化與云南歷史發(fā)展[A] 飲食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C]. 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 2007: 12.
[119]方鐵(獨著),《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中云南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幾個問題》,載《民族文化發(fā)展與保護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120]方鐵(獨著),《古代治理邊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構(gòu)想》,《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2期。
[121]方鐵(獨著),《云南邊疆學的現(xiàn)狀與展望》,載《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現(xiàn)狀與建設報告》,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122]方鐵. 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及其價值[A] 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C]. 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 2007: 14.
[123]方鐵(獨著),《古代“守中治邊”、“守在四夷”治邊思想初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 (04): 1-8+147.
[124]方鐵,《南越國的內(nèi)外關系及其政策》, 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6, (02): 1-7.
[125]方鐵(獨著),《邊吏張虔陀與唐朝、南詔關系之破裂》,《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03): 46-52.
[126]方鐵; 鄒建達(合著),《論中國古代治邊的重北輕南傾向及其形成原因》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 (03): 174-181.
[127]方鐵(獨著),《古代治邊觀念的研究內(nèi)容與主要特點》,《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6, (01): 28-34+146.
[128]方鐵(獨著),《論兩晉、南朝統(tǒng)治寧州及對寧州民族關系的影響》,《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 (01): 85-92.
[129]方鐵(獨著),《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徑及融合方式之比較》,《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 (01): 79-87.
[130]方鐵(獨著),《云南特色飲食文化》,載《云南特色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131]方鐵,為《云南日報·文史哲》撰寫以下15篇文章(1998年與2000年):《滄海桑田話交通》,《石門清溪連滇川》,《撫今憶古話南昆》,《茶馬古道源流長》,《影響超前的滇黔普安道》,《滇銅川鹽水陸運》,《滇緬路系胞波情》,《滇越通道說今昔》,《臨滄古道何處尋》,《古滇江湖水運忙》,《行千里如至鄰家》,《山間鈴響馬幫來》,《版納驛路何時有》,《漢朝至宋代的澄江》,《元明澄江史跡拾趣》;獲《云南日報·文史哲》優(yōu)秀作者一等獎。
[132]方鐵(獨著),為(泰國)《星暹日報》撰寫以下4篇文章(2003年):《元朝與中南半島諸國關系考》,《南詔與大理國的文化》,《南詔與鄰邦的關系》,《濮越民族的源流與分布》。
[133]方鐵(獨著),《南越國的內(nèi)外關系》,載《中國壯學》第一輯,民族出版社,2006年。
[134]方鐵(獨著),《紅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構(gòu)想》,載《紅河流域社會發(fā)展國際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135]方鐵,《論南詔與唐朝關系的性質(zhì)》,載《林耀華先生紀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
[136]方鐵,《古代中國至老撾、泰國和柬埔寨的陸路交通》,載《中外關系史論叢》第八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137]方鐵(獨著),《西南邊疆史地研究》,載《2004—2005云南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與研究前沿報告》,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138]方鐵(獨著),《論諸葛亮南中治策及其分類統(tǒng)治原則》,載《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文集》,群言出版社,2005年。
[139]方鐵. 南詔與唐朝的關系及其表述語[A] 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延邊大學歷史系與東北亞研究院、沈陽東亞研究中心,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 2005: 9.
[140]方鐵(獨著),《古代南方民族的飲酒習俗》,《民族藝術研究》,2004, (06): 24-30.
[141]方鐵(獨著),《論南詔不是國家級政權》,《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4, (05): 50-56.
[142]方鐵(獨著),《元代云南行省的農(nóng)業(yè)與農(nóng)業(yè)賦稅》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04): 57-64.
[143]方鐵(獨著),《史記》、《漢書》失載西南夷若干史實考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4, (03): 65-72.
[144]方鐵(獨著),《從賽典赤對云南的治策看蒙元的民族統(tǒng)治政策》,《回族研究》, 2004, (02): 35-39.
[145]方鐵(獨著),《西雙版納古代交通考略》,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4, (01): 108-111.
[146]方鐵(獨著),《大理國的民族治策和對外政策》,載《白族文化研究》第四輯,民族出版社2004年。
[147]方鐵,《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價值》,載《亞洲民族論壇》,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148]方鐵,《關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搶救、保護與開發(fā)》,載《經(jīng)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元發(fā)展》,社科文獻出版社2003年。
[149]方鐵,《蒙元對貴州、廣西與海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和經(jīng)營》,載《蒙古史研究》第七輯,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
[150]方鐵(獨著),《〈史記〉、〈漢書〉失載西南夷若干史實考辯》,《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51]方鐵,《關于清史編撰體例的幾點看法》,載《清史編撰體裁體例討論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152]方鐵, 張錦鵬. 論西南邊疆跨境民族的特點和歷史傳統(tǒng)[A] 2004年度全國世界民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 2004: 7.
[153]方鐵(獨著),《南詔、吐蕃與唐朝三者間的關系》,《中國藏學》, 2003, (03): 41-48+56.
[154]方鐵(獨著),《論南詔的民族政策》,《思想戰(zhàn)線》, 2003, (03): 35-39.
[155]方鐵,張維,《論中國古代治邊思想的特點、演變和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3, (01): 13-20+116.
[156]方鐵(獨著),《論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與整理實踐》,《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 (01): 38-43.
[157]方鐵(獨著),《秦漢至隋代封建統(tǒng)治者眼中的西南邊疆》,載《中國邊疆史地論集續(xù)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8]方鐵(獨著),《跨境民族與文化圈》,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三輯,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159]方鐵(獨著),《關于西南歷史地理研究的幾點建議》,載《面向21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展望》,中國社科出版社2003年。
[160]方鐵(獨著),《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價值》,載《亞洲民族論壇》,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161]方鐵(獨著),《關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搶救、保護與開發(fā)》,載《經(jīng)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元發(fā)展》,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3年。
[162]方鐵(獨著),《蒙元對貴州、廣西與海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和經(jīng)營》,載《蒙古史研究》第七輯,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 (00): 92-124.
[163]方鐵(獨著),《鄭和下西洋所歷諸國飲食文化考》,《中國飲食文化》2003年1期。
[164]方鐵. 論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傳承[A] 民族學人類學的中國經(jīng)驗——人類學高級論壇2003卷[C].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系、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 人類學高級論壇秘書處, 2003: 11.
[165]方鐵. 蒙元對貴州、廣西與海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和經(jīng)營[A] 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 中國蒙古史學會, 2003: 33.
[166]方鐵. 在云龍學術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A] 云龍學術會議論文集[C].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2003: 3.
[167]方鐵,《中國古代史研究21世紀展望——"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學術討論會"中國古代史組討論紀實》 方鐵 思想戰(zhàn)線, 2002, (06): 100-103.
[168]方鐵,《蒙元經(jīng)營西南邊疆的統(tǒng)治思想及治策》,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2, (01): 17-25+117.
[169]方鐵(獨著),《論南詔與唐朝關系的性質(zhì)》,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二輯,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170]方鐵(獨著),《面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史研究》,《思想戰(zhàn)線》2002年6期。
[171]方鐵(獨著),《西南疆域史研究綜述》(1989-1998年),《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1, (04): 85-98.
[172]方鐵(獨著),《宋朝經(jīng)營廣西地區(qū)述論》,《廣西民族研究》, 2001, (02): 90-98.
[173]方鐵,《論唐朝統(tǒng)治者的治邊思想及對西南邊疆的治策》,《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1, (02): 51-54.
[174]方鐵(獨著),《應重視研究古代治理與開發(fā)邊疆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1, (01): 18-20.
[175]方鐵(獨著),《清朝治理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思想及舉措》,《思想戰(zhàn)線》, 2001, (01): 53-57.
[176]方鐵(獨著),《明代以前廣西地區(qū)的交通》,載《2000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1年。
[177]方鐵(獨著),《蜀漢南中治策新論》,載《秦漢史論叢》第八輯,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78]方鐵(獨著),《明朝統(tǒng)治者眼中的西南邊疆》,載《史學論叢》第八輯,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79]方鐵. 古代中國至今老撾、泰國和柬埔寨的陸路交通[A] 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 2001: 16.
[180]方鐵(獨著),《論宋朝以大理國為外藩的原因及其“守內(nèi)虛外”治策》,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0, (06): 47-51.
[181]方鐵(獨著),《南方古代少數(shù)民族婚育習俗》,《民族藝術研究》1999年1期。
[182]方鐵(獨著),《先秦時期濮越的民族關系》,載《中國西南文化研究》第三輯,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83]方鐵(獨著),《大理國里堠碑三通道考》,載《中國民族史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184]方鐵(獨著),《大理國時期云南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3期。
[185]方鐵(獨著),《我國西南古代居民的婚姻生育習俗》,載《傳統(tǒng)文化與生育健康》,中國社科出版社1997年。
[186]方鐵(獨著),《元明時期云南的農(nóng)業(yè)水利技術》,載《第三屆中國少數(shù)民族科技史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187]方鐵(獨著),《明代云南地區(qū)的水利工程》,《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4期。
[188]方鐵(獨著),《巴蜀、西南夷地區(qū)大姓的異同及其形成的原因》,載《尤中教授從事學術活動40周年紀念文集》,云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189]方鐵(獨著),《對中國人生育健康觀變遷的歷史考察》,載《以婦女為中心的生育健康》,中國社科出版社1995年。
[190]方鐵(獨著),《先秦時期蜀、巴的民族關系》,云南社會科學, 1994, (06): 62-67.
[191]方鐵(獨著),《遼、西夏、金三王朝的水利》,載《史學論叢》第五輯,云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192]方鐵(獨著),《百越在西南地區(qū)分布新議》,《思想戰(zhàn)線》1993年6期。
[193]方鐵(獨著),《漢唐王朝的納質(zhì)制度》,《思想戰(zhàn)線》1991年2期。
[194]方鐵(獨著),《40年來我國西南民族史研究情況綜述(下)》,《民族研究動態(tài)》1990年4期。
[195]方鐵(獨著),《40年來我國西南民族史研究情況綜述(上)》,《民族研究動態(tài)》1990年3期。
[196]方鐵(獨著),《從考古遺存看遠古時代西南地區(qū)人們共同體的分布》,《思想戰(zhàn)線》1989年增刊。
[197]方鐵(獨著),《試論元代云南驛傳的特點及其作用》 , 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88-06-29
[198]方鐵(獨著),《元代云南站赤設置考》,載《史學論叢》第三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99]方鐵(獨著),《元代云南驛傳的特點及作用試探》,《思想戰(zhàn)線》1988年1期。
[200]方鐵(獨著),《賽典赤治滇評述》,載《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1]方鐵(獨著),《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島北部的通道和驛站》,《思想戰(zhàn)線》1987年3期。
[202]方鐵(獨著),《論賽典赤治滇》,《寧夏社會科學》1984年3期。
媒體報道一:
方鐵:站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高處
“書香”熏陶下成長
1949年生于昆明的方鐵說,我們這一代人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童年時期,我們聆聽革命歌曲;青年時代,我們經(jīng)歷動蕩的歲月;成年之時,我們喜逢改革開放。所有這些感受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我們與祖國共命運。
方鐵是以共和國同齡人的姿態(tài)在進行工作、學習和生活的。
因為有過金色的童年,經(jīng)歷過上山下鄉(xiāng)的滄桑,遭受過“文革”帶來的挫折,方鐵有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嚴格要求自己。他常對弟子們說的格言是:不怕慢,只怕站。他要讓學生們都明白,每天有進步,日積月累總會有回報的。
再回首,方鐵說走上今天的治學道路,成為知名的歷史學家與教育家,是二十年前怎么也沒有想到的。這與從小在“書香”熏陶下成長離不開。方教授說,小時候家里到處都是書,父親方齡貴是著名的蒙古史專家與教育家,云南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母親董發(fā)英是昆明市第七中學高級教師,父母都十分喜愛讀書,家有藏書6000余冊。父母對知識的尊重,重視學習,確實對方鐵自己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家里有很多書架,那時有的是時間讀書,方鐵就翻來覆去地看書,他讀中外名著讀各類專著讀父母訂閱的各類書刊,最終他真正被中國歷史文化吸引住了。中國古今優(yōu)秀知識分子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深深地影響著方鐵和他的姐弟,養(yǎng)成了他們在任何惡劣環(huán)境下都不愿放棄學習的習慣。他把不斷地學習知識看成人生大事。方鐵說從1969年至今,無論是在農(nóng)村的三年,還是在工廠的七年,在任何崗位上只要一空閑下來便堅持手不釋卷地學習。1978年才有機會在工廠200名知青中成為10名敢于參加高考的工人之一,并以楚雄州文科總分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云南大學歷史系。1982年畢業(yè)留校,開始了長期從事民族史、邊疆史和少數(shù)民族問題的教學、研究的歷程。同樣,姐姐方慧、弟弟方鋼也有過當農(nóng)民、工人的經(jīng)歷,但都通過不斷的努力,上了大學,并成長為云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的教授。
泡沫學術的反對者
帶著當過農(nóng)民、工人的人生烙印,方鐵在工作實踐中并沒有鉆進象牙塔便不聞窗外事,他所從事的社會科學研究,關注較多的是現(xiàn)實方面的問題。在民族學和歷史學的研究中,他多選擇專業(yè)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問題,選題通常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如他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歷史上封建王朝統(tǒng)治西南邊疆的思想和政策》,專業(yè)性很強,難度也大。同時,他也承擔一些歷史和現(xiàn)實結(jié)合的項目,如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項目《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剩余勞動力的轉(zhuǎn)移》,即為現(xiàn)實意義重大的研究課題。
方鐵說,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和學術研究選擇,與老一代知識分子有所不同。老一輩學者的研究通常較專,而他這一代學者則更多地關注學術與現(xiàn)實結(jié)合的問題。這一代學者處于中國學術傳統(tǒng)傳承的關鍵時期。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這一代學者也處在中國學術傳承的“瓶頸”階段。或者說,這一代學者的學術根底可能不如前輩,但學術的敏銳性和創(chuàng)造性較為突出,他們還承擔著與世界學術接軌的重任。當前,學術界研究失范和泡沫學術泛濫的現(xiàn)象較普遍,反對泡沫學術,堅持正確的學術規(guī)范,是共和國同齡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方鐵教授在學術上既堅持專業(yè)的研究方向,同時積極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他所主持的研究中心獲準的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有:西南邊疆地區(qū)跨境民族關系的特點及其對邊疆穩(wěn)定的影響;云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保存現(xiàn)狀及保護措施研究;西南邊疆地區(qū)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熱點問題研究;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小城鎮(zhèn)建設研究等。
同時,他所領導的研究中心不滿足現(xiàn)有領域,不斷開拓新的研究視野。2003年,研究中心成功地承辦了中國民族學會與云南大學組織的“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國內(nèi)外190多名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會者就如何正確看待民族文化與經(jīng)濟全球化的關系;有效維護各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正確利用和開發(fā)文化資源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體現(xiàn)了學者們關心少數(shù)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責任感。
研究中心還加強與地州的合作,先后在通海縣和云龍縣召開了“中國蒙古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與“中西部山區(qū)民族原生態(tài)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西部少數(shù)民族進一步發(fā)展的問題,使研究成果為當?shù)厣鐣、?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服務。
方鐵教授說,組織這樣的學術活動雖然辛苦,但十分值得,苦中有樂。
親近歷史
比喝雞湯更有滋味
方鐵教授記得父親說過:“進入歷史殿堂,比喝雞湯更有滋味!边@些年他不斷在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中游弋,覺得歷史具有無窮的魅力。研究中會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獲得解釋,有更新的問題等著你。只有不斷鞭策自己,才能繼續(xù)前進。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想定了,就要趕快做!
方鐵教授說,提到云南歷史上的風云人物,對賽典赤•贍思丁的印象最深,記得上大學時第一篇獲獎文章的題目就是《賽典赤•贍思丁治滇功績》。這與小時常在賽典赤•贍思丁治理過的滇池、松花壩游玩不無關系。
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方鐵教授認為,歷史上云南主要的經(jīng)濟部門是礦產(chǎn)和動植物資源開發(fā),糧食并不是上繳中央政府賦稅的大頭。此外,交通業(yè)在云南歷史發(fā)展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云南眾多的民族決定了云南的文化是多元的。當前云南省政府提出綠色經(jīng)濟強省,建設通往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以及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戰(zhàn)略發(fā)展思路,反映了對云南歷史特點的正確認識。
方鐵教授說,過去,歷史學家多是從內(nèi)地看邊疆,現(xiàn)在應換個角度,多從邊疆來看內(nèi)地。云南的學者應參加全國主流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同時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
方鐵教授與其姊方慧教授合作撰寫了《中國西南邊疆開發(fā)史》,還主編了《西南通史》等著作。他應《云南日報》文史哲欄目的邀請,撰寫《云南開發(fā)史話》系列文章,其中《滄海桑田話交通》、《撫今憶古侃南昆》、《茶馬古道源流長》、《滇銅川鹽水陸運》、《古滇江湖水運忙》等10余篇文章,體現(xiàn)出獨特的視角和睿智的思想,引起讀者很大的興趣。后來因為工作繁忙,方教授停了筆。一些讀者因此向編輯部尋問停筆的原由,希望方教授繼續(xù)寫下去。方鐵教授深受感動,計劃將來再寫下去,并把這些文章綜合為《云南開發(fā)史話》。
作為老師,從1982年畢業(yè)留校至今,方鐵教授教過的本科生達上千人,學生們十分喜歡聽他的課。同時,培養(yǎng)碩士生、博士生20多人。學生們尊敬他、喜愛他,不僅是由于他講授的課程,也是因為他知識淵博、思想敏銳,同時平易近人。同學們說,與方老師交談,如沐春風。
方鐵教授說,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享受物質(zhì)文明無可厚非,但也應多讀些書,注意充實自己,哲人說過:“讀史使人明智”。
方鐵教授是個著作等身的學者,日常生活中卻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普通人。逢休息日,有時可見他出沒古董攤文化城,專心致志地淘著古錢幣、奇石樹根。逢出差開會,他經(jīng)常帶著相機拍攝下各種美麗的照片;在櫻花盛開銀杏飄黃的季節(jié),更是他抓拍的好時機,每每拍到一張得意之作,他高興得像一個孩子……
方鐵,一個進入歷史而又站在現(xiàn)實高處的真學者。
來源:《云南日報網(wǎng)》2004年
媒體報道二:
云南知青:我們要上學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專題 本刊記者 蒯樂昊
1977年方鐵參加高考時的全家福
這是一張珍藏多年的全家福:后排左起第一位,方鐵:胸佩云南大學;;左起第二位,方鋼:佩昆明師范學院;眨挥移鸬谝晃,方敏,佩云南師范大學校徽。第二排左一,常洪,胸前別昆明醫(yī)學院;眨乙,方慧,佩昆明師范學院校徽……就像在財富匱乏的年代,人們拍照要穿上頂考究的衣服,亮出明晃晃的手表一樣,在知識珍稀的年代,點綴在胸口的一枚大學;眨仁罪椄雍庇泻透哔F!
現(xiàn)在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幾乎10個人里有8個是大學生,而大學生里頭,又幾乎10個有8個根本不戴;。那會兒可不是這樣。這批恢復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學生,曾經(jīng)的共同身份是知青。所謂“知識青年”,其實是被剝奪了求知權利的青年,或者起碼是知識之路被中斷了的青年!
父親口中的大學如此迷人
方家姐弟4人,有3位是知青,遠放云南邊陲的時候,方鐵剛升上高一,小弟方鋼上到初三,大姐方慧最為委屈,已經(jīng)上到高三,離大學門檻一步之遙,“我大姐是班里的學習尖子,上大學肯定不成問題的,當時連志愿都想好了,要學外語。”
外語沒有學成,倒被迫學起了傣語,方鐵姐弟3人去往的知青點,都在中緬邊境的瑞麗地區(qū),是傣族聚居地,那里人少田多,知青的到來為當?shù)剌斎肓舜罅壳鄩褎诹。“每個人發(fā)一頭牛,一架犁,就開始犁田。犁田、扒田、挑秧、插秧……勞動一天的收入是1毛4分錢,可換兩盒火柴。”知青閑了經(jīng)常教寨子里的傣族人學說漢語,也跟老鄉(xiāng)學會了不少傣話。方鐵和姐姐后來成為研究西南民族史的教授專家,他們的傣語基礎就是那時打下的。
方鐵的父親方齡貴,著名歷史學家。老先生是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生,因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統(tǒng),逐漸對蒙元歷史發(fā)生興趣,師從姚從吾和邵循正,專攻蒙元史。1946年在北京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學部獲碩士學位后,返昆明母校任教。
因此,方家兒女幾乎從小就是在大學的氛圍下成長的,他們時常聽父親講起求學時接觸到的許多教授、名家,無限神往:
——邵循正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作學術講演,《元遺山與耶律楚材》,吸引了很多人來聽,時間在晚上,教室里坐滿了人。老師中姚從吾、羅常培、毛子水、吳宓都來了。不料開講不久就電停燈熄。邵先生離開手擬的提綱,摸著黑繼續(xù)講下去,旁征博引,有聲有色,黑暗之中聽者鴉雀無聲。講演快結(jié)束時,電燈亮了,全場掌聲雷動!
……
父親口中的大學如此迷人。但是下鄉(xiāng)以后,這一切已經(jīng)遙不可及。“壓根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上大學。毛主席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說的是理工科大學。我們對理工科不感興趣,這輩子就不可能上大學了!
東拼西湊的油印復習資料
但是自學的習慣還保留著,方鐵每天看書到12點,找到什么看什么!拔母铩敝信端疂G》、批孔老二,某種意義上還普及了一些經(jīng)典讀物,《水滸傳》、《三字經(jīng)》、《千字文》作為批判對象發(fā)下來給大家看。方鐵至今認為,他對歷史學最原始最樸素的興趣,始于《水滸傳》。后來專攻西南民族史,對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最直觀最切身的感受,則來自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知青生涯!
事實證明,恢復高考后第一批抓住機會的知青,恰恰是那些求學之夢尚未徹底死滅的人!
“總覺得‘文革’只是一個過程,這個國家總有一天要走向正規(guī)、正常。但我們自己是個問號,我們的命運是什么?一輩子就在這里嗎?那時的社會充斥著各種口號,但口號不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知青來講,總覺得不能沉淪,不能墮落!比瘥愔喾借F、盈江知青魏羅羅、騰沖知青李巨濤,一致認為后來的傷痕文學把知青寫得太灰暗:“特別是那個描寫云南知青的電視劇《孽債》,我們看了就覺得很不真實。這樣的個案不是沒有,但是知青中積極上進的大有人在!”
李巨濤是印度歸僑子女,在“文革”中串聯(lián),每到一個小縣城,都要到當?shù)匦氯A書店,把造反派還沒有來得及清除的書籍買下,打包寄回省城。這些書,在省城早就絕跡了。圖書館里的書被集中起來,由造反派統(tǒng)一管理,等“文革”到了中后期,到處武斗,造反派管不了那么多,這些“毒草”又慢慢流傳出來,李巨濤就是那時集中閱讀了《簡•愛》等一大批名著,并在恢復高考后決定從文!
跟李巨濤同屬“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日本歸僑知青魏羅羅,下鄉(xiāng)勞動時年齡極小,剛上初一,且家境優(yōu)越,根本沒做過粗活。“父親剛回國時是高干,13級干部,家里可以吃小灶的。到了知青點,我跟我姐姐連飯都不會做。生火要用吹火筒吹,吹出一臉的煙鍋巴,飯也煮不熟!币驗橛泻M怅P系,魏羅羅姐妹在知青點備受歧視,其他知青甚至不愿意跟她們同桌吃飯,“別說紅衛(wèi)兵,就連紅戰(zhàn)友我都當不上!边@種環(huán)境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在勞動中必須比別人更加賣力才會獲得認可。魏羅羅年紀雖小,但性格特別要強,不甘落人后,到恢復高考時也是如此。因為只讀了初一上半學期,知識結(jié)構(gòu)單薄,而高考中她所面對的競爭者,不但有一直在學校就讀的應屆畢業(yè)生,還有像方鐵的姐姐方慧這樣下鄉(xiāng)前已經(jīng)讀到高三的“老三屆”。
方鐵的父親方齡貴老教授出身較好,是農(nóng)民,在惟“成分論”的“文革”中沒有受到很大沖擊,惟一遇到的麻煩就是因為兼任圖書館館長,古書、外文書買得比較多,被扣上一頂宣傳“封、資、修”的帽子!
老爺子的藏書成為方鐵姐弟幾人的財富,學校武斗鬧得兇時,他們就躲回家中看書,方老爺子有幾千本藏書,雖然懾于“文革”,燒毀了其中比較“招眼”的一部分,但留下來的寶貝還是不少。到了恢復高考時,又全靠父母幫孩子們多方尋覓書籍與資料!澳菚r根本找不到教科書,也沒有鉛印的輔導材料,只有一些民間油印材料,都是像我母親這樣在中學教書、有點基礎的家長,東抄西抄,自己編寫出來的。”
“完全不知道要考什么,怎么考,政治課當時的重點肯定是剛召開的三中全會,語文我想肯定是考一篇作文了,沒什么好復習的,拿到卷子一看,還考漢語拼音、糾正錯別字。拼音就考砸了!眱蓚多月時間,半盲目的復習準備,方鐵硬是叩開了高校的大門!
請愿:我們要上學!
1977年恢復高考時方鐵所在的知青連隊
高考消息傳來時,方鐵正在楚雄地區(qū)一家國防工廠當工人,這家700多人的生產(chǎn)炸藥和導火線的“兵工廠”,有200多名工人是知青,大多是廠里的技術骨干。1977年廠領導得知恢復高考時,還特意對本廠知青封鎖消息。
“那地方非常閉塞,山溝溝里頭,離縣城還有20公里,上午要到10點才看得到太陽,下午3點太陽就下山了,人稱‘夾皮溝’,高考恢復的時候我們完全不知情,等知道消息的時候,高考已經(jīng)過了。我姐姐方慧當時已經(jīng)調(diào)到昆鋼(昆明鋼鐵廠),她得到消息比較早,1977年就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后來又成為建國后云南培養(yǎng)的第一個女博士。”
云南盈江縣弄璋鄉(xiāng)下崗相寨知青魏羅羅至今記得那張決定了她后半生命運的試卷——“當時的作文題,好像是《攻書莫畏難》和《青松贊》!弊鳛榛謴透呖己蟮牡谝粚么髮W生,魏羅羅就讀于昆明師范大學歷史系,恰好與方鐵的姐姐方慧同班。魏羅羅亦是下崗相寨知青點中惟一一個考上大學的,同一知青點的其他知青在返城后,不少進了工廠,在新一輪的人才組合中,由于學歷和知識的限制,絕大多數(shù)現(xiàn)在已經(jīng)如他們下放的寨子名那樣——“下崗相”了,這種同途殊歸的命運感常讓魏羅羅唏噓不已。
從高考消息披露到進入考場,大部分考生只有兩個多月時間應付考試,除去文化考試,他們還需要應付嚴格的身體檢查、政治審核和地市初選。報紙公開刊登的報考條件包括:“政治歷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定為革命學習……”
“當時我們白天在工廠上班,電力緊張,晚上總要停電,就買了一大包蠟燭,每天看書復習到兩點!备借F同在國防工廠復習迎考的知青約有20名,工廠舍不得這批技術骨干,不讓他們參加高考。當時正值鄧小平全面整頓工廠,國防工辦派了個工作組到廠里整頓。20個青年人一商議,派出幾個代表,專門面見國防工辦工作組的成員,“有點半請愿的性質(zhì)了——我們要上學,希望成全我們!工作組的這些同志政策水平比較高,也比較開明,明確表示支持:只要你們考上,工廠肯定放人!”
為了妹妹返城,永遠留在鄉(xiāng)下
雖然遇到過阻力,但方鐵們是幸運的,畢竟能夠順利走進高考考場的知青,只是少數(shù)!
跟魏羅羅同在盈江縣弄璋鄉(xiāng)的知青姚德興,是現(xiàn)在還留在知青落戶地的惟一一位知青,其他一些沒能返城的知青,絕大多數(shù)也調(diào)進了縣城,只有他,還守著鎮(zhèn)上的小學、中學,在他下鄉(xiāng)的地方娶妻生女,教書度日!
一條泥濘的小路走到頭,就是姚老師的家,小鎮(zhèn)上人人認識他家!耙蠋熉,昆明的知青馓!你們是他昆明來的親戚嗦?”穿筒裙的傣家婦人,操一口帶地方口音的漢話,笑盈盈指路。1969年來到盈江縣弄璋鄉(xiāng)的姚德興,在當?shù)厣盍?8年,已經(jīng)快要步入老年,但在當?shù)厝搜劾,身份依然是外來的“知青”! ?
他家自筑的小院,格局與陳設跟當?shù)孛窬硬o二致。中堂懸掛的“天地君親師”掛匾和祖先牌位,透露出一點文化氣息。小餐桌上按當?shù)氐牧曀c著白蠟燭,用來驅(qū)蒼蠅蚊蟲的,就連擺放的菜肴:牛干巴、玉米豆腐、金波菌,也是一律的傣家口味。
姚德興生父早亡,母親攜他改嫁,在他上面,有繼父帶過來的一個姐姐,在他之下,是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姚家兄弟姐妹從小在一處長大,感情很好。為了能讓小妹子回城,23歲的哥哥跟當?shù)睾灹恕百u身契”:留在弄璋,不再返城!
“當時我跟我妹子在一個地方,都是知青,推薦回城,她沒能推薦上。妹子才18歲,年紀太小,我要是回去了,留妹子一個人在這里,不放心馓。所以我說讓她走,我留下!1970年12月簽的約,1971年,地方上就把姚德興調(diào)入了寨子里的小學校,當?shù)匦枰嗳瞬牛褚Φ屡d這樣下鄉(xiāng)前讀到初三的文化人,在小學成了萬能的多面手,教語文、數(shù)學、體育、音樂……學校開什么課就教什么課,缺什么老師就當什么老師!
到了27歲,回城無望的姚老師經(jīng)人介紹,跟寨子里一位傣族姑娘結(jié)了婚。不明就里的知青同學都說,連城都不要回,肯定是在當?shù)卣蚁铝似晾掀!盎槎Y當天,全部要來看新娘子到底有多漂亮,一看:哎喲,不怎么樣嘛!”姚德興至今說不來傣話,也說不來標準的昆明話了,他是昆明話夾著盈江腔!
以前傣家姑娘不愿意嫁漢人小伙,知青來了以后,情況慢慢改變。漢族知青有文化,對老婆好,生活也比較文明。周圍幾家大院中,姚德興家是惟一一家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和衛(wèi)星電視接收器的。到鎮(zhèn)中學任教后,他愛人也被調(diào)到中學食堂當炊事員。學校校舍不夠住,姚德興家的廂房一度還免費留宿過30名學生!斑@個房子是分幾次蓋起來的,剛開始是竹子的草屋,后來改成土基的瓦房,到93年才改成磚房!
當時興高采烈回城去的小妹子,許多年后對他說,“哥,我對不起你!
妹妹、弟弟回城以后,因工作需要,都進大學深造過。回城后沒考大學的知青,有不少收入還不如姚德興,有學歷有知識的,現(xiàn)狀大多比較優(yōu)越,“我弟弟的別墅靠近昆明世博園,下面一層,上面一層,還有車庫。以前我回昆明一趟,好多地方不通車,坐一段車,下來走一段,要四五天才能到,現(xiàn)在他們都買了私家車了,開車來接我!崩ッ,每年回去一次,住不滿10天,就要走,怕妹子內(nèi)疚。每次他都故意說,在昆明呆不慣!
高考?這里太閉塞了!姚德興得到恢復高考消息時是1980年,那時他已經(jīng)34歲,而且高考從1979年開始就設定年齡限制了。得到高考消息的同一年,他去省政府咨詢,可不可以把一個娃娃的戶口調(diào)回昆明。省政府工作人員答,北京、上海來的知青可以,你是昆明人,到盈江還是在云南省,不算支邊,政策不許可。“以前老做夢,夢見調(diào)回昆明嘍,戶口也轉(zhuǎn)回去嘍,醒來人還是在這里。這幾年,連這個夢都不做,這顆心已經(jīng)徹底死掉了!
當?shù)厣龑W率不高,回昆明的弟弟妹妹,孩子都上了大學,姚德興的3個女娃娃,學歷最高的讀到中專,在鄉(xiāng)里的中學教書。娃娃的名字都是姚老師起的,老大,叫春燕,春是春城昆明的意思。老二,叫昆妹,老三,叫昆盈。直到老三出生,姚德興才猛然醒悟,這輩子是回不去了,孩子的名字里有了盈江的位置!
路燈下夜讀的“文革”后第一屆
撇開姚德興這樣與高考徹底絕緣的案例不談,570萬這個數(shù)字仍不足以囊括1977那一年知青們噴薄而出的報考激情。幾個月后的1978年7月,又有610萬人進入考場,方鐵就在這一批考生之中。此時,他的妻子常洪、弟弟方鋼均已作為保送的工農(nóng)兵大學生,先他一步跨進大學校門。姐姐方慧雖然率先參加了第一批的高考,但因為冗長復雜的招生手續(xù),到弟弟準備第二年考試的時候錄取名單還未張榜公布。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方慧和方鐵先后被昆明師范大學和云南大學的歷史系錄取,77和78兩級學生在同一年走進大學課堂,這恐怕是中國高考史上的特例!
方鐵的父親曾經(jīng)的最大遺憾就是作為大學教授,自己的4個子女卻與大學無緣。誰知,1977、1978兩年之間,4個孩子竟然齊刷刷地佩上了大學校徽——姐姐和弟弟同級,哥哥和妹妹同級,這讓老爺子無限欣慰!
方鐵當年是楚雄州文科考生中的第二名。還沒放榜,廠領導就因為招生辦來調(diào)檔預先知道了消息!皬S領導找到我:小方啊,你能不能不要走。慨敃r我就知道我一定考上了,我說如果考上我一定要走!
方鐵所在的國防工廠,現(xiàn)在是全國最大的導火索廠,但廠子里的技術基礎,卻是當年那一批知識青年奠定下的。方鐵在廠里負責的產(chǎn)品,曾得到過中央軍委嘉獎,直到現(xiàn)在,生產(chǎn)相關產(chǎn)品,還使用著方鐵當年寫的技術文件。多年以后,這一批從廠子里走進大學的知青在各行各業(yè)有了作為,工廠里依然“與有榮焉”,報紙上登載了方鐵家“一門八教授”的故事,廠領導馬上買下幾十份報紙,到處散發(fā)!
“‘文革’停辦大學10年,各條戰(zhàn)線、各個領域的人才都出現(xiàn)了嚴重的知識斷層,彌補這個斷層,就靠這批后來考上大學的知青,包括小知青,迅速地頂上來。這批人現(xiàn)在承上啟下,挑著大梁。設想一下,如果當時不恢復高考,沒有這批人,我們國家還不知道是什么樣。如果文化的斷代再長個一到兩年,后果將更加嚴重!
進入云南大學就讀的方鐵發(fā)現(xiàn),這座曾作為西南聯(lián)大校園的大學,已經(jīng)不復是父親記憶中大師云集的高等學府了!
“當時的大學,剛剛教授完工農(nóng)兵學員,教學質(zhì)量非常差,但是我們很尊重老師,老師在上面講,我們在下面看我們自己的。畢竟,上大學的機會太難得了!狈借F上大學的時候已經(jīng)29歲,全班70位同學,只有4個應屆畢業(yè)生,其余的都是知青,其中50位是已經(jīng)工作了5年以上的帶薪學生,攜帶家眷、拖兒帶女的“老齡大學生”相當普遍!
“知青有個很大的特點,自學能力相當強。當時有個說法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我們的理解就是,雖然很少機會,一切服從國家分配,但是主觀上必須做好各種知識儲備,機會來臨的時候就能夠穩(wěn)穩(wěn)地抓住!1978年的大一新生李巨濤,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
魏羅羅所在的昆明師范大學實行燈火管制,圖書館10點半關門,宿舍12點熄燈,她就買來煤油燈夜讀,常常熏得兩個鼻孔黑黑的。路燈下面的,打著電筒的,看書背單詞的,都是這些如饑似渴的大齡學生。
可怕的兩屆半
方鐵中學學的是俄語,到了大學改成了英語,許多大學生跟他一樣,連26個字母都不認得,于是從頭開始。老知青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讓魏羅羅羨慕不已!八麄兊淖詫W方法非常棒,我們都跟他們學,怎么找材料,怎么歸納,怎么做索引、做卡片,怎么討論……可以說,我們這幾屆以后的大學生,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根本趕不上我們。”魏羅羅就讀的師范大學中,僅以她所在的班級為例,40名學生中許多后來成了大學老師,去地市中學教書的也大多當上了校長,在“文革”以后的人才教育傳輸和填補文化斷層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再說方鐵教授,雖然他上的并非師范大學,但他跟他的妻子、姐妹、兄弟一樣,選擇了著書立說、教書育人。在他170平米的寓所里,藏書多達幾萬冊,頗有乃父之風。
知青大學生在中國當代史上是一個特殊群體,國外曾有專門學術論文研究中國的知青大學生,并把這一代大學生叫做“中國可怕的兩屆半”,指的是77、78級,79級算半屆,因為79級就開始限制年齡了。專門研究這兩屆半的知青大學生:他們的走向、他們的貢獻、他們的地位。說這兩屆半“可怕”,是指他們力量巨大,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入學,直接促成了中國高校體系的學科梳理和完整化,成為文化接力棒的重要傳遞人;從社會影響來說,他們身份特殊,受過多年馬列主義教育,通過親身經(jīng)歷對中國建國以來的道路有過深刻的感受與反思,能適應最正統(tǒng)的思想,也有叛逆精神,渴望除舊布新,所以能夠上接毛主席政治路線,下接鄧小平改革開放,他們身上迸發(fā)出來的能量與活力,對中國當代歷史的影響顯著而深遠!
正如方鐵教授所說,“我是搞歷史的,我深深了解,一樁歷史事件的影響、意義與價值,有些當時就能體現(xiàn)出來,還有些則要過上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個時代,才能看得明白。”
方鐵,云南大學教授、博導,曾任西南邊疆民族研究所所長、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