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人文社科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教學情況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劉毅,男,1964年3月出生,天津市人,無黨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畢業(yè),1987年7月南開大學畢業(yè),獲歷史學、法學雙學士學位。1993年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器物學(古陶瓷);1995年起在職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明清史)。1987年7月起在南開大學歷史系文物博物館學專業(yè)工作,曾任歷史系系主任助理、文物博物館學專業(yè)主任,現任歷史學院文物博物館學系教授、系主任,1995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9年7月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在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做訪問學者,1987年被遴選為南開大學第三學術梯隊成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陶瓷器等文物考古和明清宮廷史的教學和研究,1994年當選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理事。

學術兼職: 中國古陶瓷學會學術委員、常務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文物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歷年來曾經為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開設過“中國古代陶瓷器”、“中國陶瓷考古研究”、“中國古陶瓷鑒定概要”、“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文物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專題研究”、“文物文獻學研究”、“中國文物學概論”、“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等課程。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中國陶瓷考古、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宮廷歷史 。

研究成果:

曾出版過《明清皇室》、《明清宮廷生活》、《瓷器鑒定三十講》等著作著作,參與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文物鑒定指南》等書的寫作,在《華夏考古》、《中原文物》、《南方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南開學報》、《景德鎮(zhèn)陶瓷》、《河北陶瓷》、《東南文化》、《福建文博》、《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收藏家》、《中國博物館》、《博物館研究》、《歷史教學》、《紫禁城》、《中國文物報》、《歷史月刊》等刊物上發(fā)表過文物考古和古代史方面的學術論文近40篇,其它文章20余篇。

論文專著:

一、陶瓷考古類:

1. 《青花瓷器的產生與元代社會文明》,《南開史學》1989年第2期。

2. 《晚唐宋初越窯若干問題思考》,《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3. 《瓷器彩飾人物圖案起因初探》,《景德鎮(zhèn)陶瓷》1991年第4期。

4. 《定窯“繡花”藝術蠡測》,《河北陶瓷》1992年第1期。

5. 《明清陶瓷官窯制度比異》,《南方文物》1992年第4期。

6. 《元代瓷器與雜劇》,《景德鎮(zhèn)陶瓷》1992年第4期。

7. 《宋代官窯制度研究》,《河北陶瓷》1993年第2期。

8. 《古陶瓷的研究范疇及其方法》,《博物館研究》1993年第2期。

9. 《北齊綠彩黃釉瓷罐》 1993年 第01期。

10. 《“瓦當”與“滴水”》 1993年 第07期。

11. 《東漢陶樓》 1993年 第08期 。

11. 《官窯制度的形成及其實質》,《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12. 《我國古瓷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國古陶瓷研究現狀及展望》論文集,《中國陶瓷工業(yè)》雜志社,1994年10月。

13. 《瓷明器述略》,《東南文化》1994年增刊第1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1994年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14. 《明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空白期”研究》,《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15. 《三臺窖藏時代商榷》,《四川文物》1994年第6期。(合作,第一作者)

16. 《定州花瓷琢紅玉辨》,《收藏家》1995年第2期。

17. 《文物鑒定指南》(合作,瓷器部分),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18. 《隋代玻璃器之一例》,《收藏家》1996年第1期。

19. 《景德鎮(zhèn)瓷業(yè)成就及其成為“瓷都”的原因》,《南方文物》1996年第3期。

20. 《明清陶瓷茶具摭談》,《華人文化世界》1996年第3期。

21. 《宋代黑釉茶盞的窯口鑒別》,《福建文博》1996年第2期。

22. 《青瓷蓮花尊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四輯,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

23. 《陶瓷業(yè)窯神崇拜述論》,《景德鎮(zhèn)陶瓷》1997年第3期;香港發(fā)行《China of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Volume2,Number 3—4,December 1998全文英譯轉載。

24. 《定瓷裝飾三題》,《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25. 《臨城山下窯的初步調查和研究》,《河北陶瓷》1998年第1期。

26. 《定瓷的基本特征和仿定瓷的窯口鑒別》,《文物季刊》1998年第4期;香港發(fā)行《China of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Volume3,Number4,June 2000全文英譯轉載。

27. 《關于“唐三彩”的兩個問題》,《河北陶瓷》1999年第1期。

28. 《“鳳凰山窯”的發(fā)現及相關問題研究》,《南方文物》1999年第2期。

29. 《北方早期青瓷初論》,《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合作,第一作者)

30. 《“唐三彩”所展示的唐人社會生活》,《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31. 《“宣州官窯”及相關問題研究》,《考古》1999年第11期;香港發(fā)行《China of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Volume3,Number4,June 2000全文英譯轉載。

32. 《關于中國古陶瓷研究的幾點思考》,《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4期。

33. 《“梅瓶”小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

34. 《中國高溫釉器物的出現:從印紋硬陶到原始瓷器》,《(韓國陶瓷)第三傳統(tǒng):甕器源流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博物館,2000年11月。

35. 《中國發(fā)現的“高麗青瓷”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36. 《高麗青瓷裝飾技法分類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0月。

37. 《從高麗青瓷看古代中韓文化交流》,《2001年東北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韓國國立釜慶大學東北亞文化學會,2001年6月;另載《東北亞研究》第1輯,韓國國立釜慶大學東北亞文化學會,2001年10月。

38. 《走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陶瓷鑒定之路――讀李輝柄先生新作<中國陶瓷器鑒定基礎>》,《中國文物報》,2002年2月20日第8版。

39. 《中國古代陶瓷茶具的變遷》,《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陳捷先教授、馮爾康教授古稀紀念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40. 《越窯源流述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五輯(越窯國際學術討論會專輯),杭州出版社,2002年10月。

41. 《<明清釉上彩瓷識真>序》,張安鴿編著《明清釉上彩瓷識真》卷首,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10月。

42. 《論“窯系”》,《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八輯,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12月。

43. 《商周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器研究》,《華夏考古》2003年第3期。

二、陵墓制度類:

1. 《昭西陵與清代帝后喪葬禮俗更易》,《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

2. 《明朝“陵山之祭”述論》,《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2期。

3. 《宋代皇陵制度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1期。

4. 《明清皇陵制度比異》,《北方文物》1999年第2期。

5. 《清初三陵制度述論》,《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6. 《宋代陵寢制度述論》,《東洋學研究》第5輯,韓國東洋學研究會,1999年12月。

7.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概述》,《文物研究》第十二輯,黃山書社,2000年1月。

8. 《明朝皇陵祭祀制度研究》,《鄭天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0年6月。

9. 《明代帝王陵墓選址規(guī)則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中華書局,2001年6月。

10.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論綱》,《南開學報》2001年增刊,2001年12月。

11. 《明代皇陵陵園結構研究》,《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三、明清宮廷史類:

1. 宋徽、欽二帝北廷受辱 劉毅 《紫禁城》 1990年 第06期

2. 《清朝的皇位確立方式和擇儲標準》,《南開學報》1992年第3期

3. 《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1992年第9期全文轉載。

4. 《〈明史·諸王傳〉補正》,《南開學報》1997年第2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明清史》1997年第3期全文轉載。

5. 《明清皇室》(獨著,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10月)

6. 《明清宮廷生活》(獨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四、其他:

1. 《“婦人啟門”墓飾含義管見》,《中國文物報》1993年5月16日第3版。

2. 《中國古代的居住文化》,臺灣《歷史月刊》1994年第8期。

3.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分級定名問題》,《中國博物館》1996年第3期。

4. 《“二重證據法”新論》,《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5. 《從金石學到考古學—清代學術管窺之一》,《華夏考古》1998年第4期。

6. 《“二重證據法”與歷史學、考古學研究》,《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青年學者論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媒體報道:

南開大學劉毅教授剖析唐和五代的瓷器

2009-6-18          來源:研究生記者團

6月18號上午,綜合樓408教室,來自南開大學的劉毅教授給同學們帶來一場《唐和五代的瓷器鑒賞》的精彩解說。

劉教授首先介紹了唐和五代的青瓷,青瓷的產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其中以浙江的越窯最為出名。中唐時期越窯開始燒出自己的特色,窯場主要集中在今慈溪上林湖極其附近,產品特征:胎色青灰,胎質細膩。到了晚唐時期,對瓷器開始注重裝飾,表面有“細針劃花”,出現了葵花碗、海棠碗等。提到青瓷,不得不提晚唐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兩句詩連同詩題,實際上已經把“秘色瓷”的基本內涵說明白了,即“秘色瓷”出產于越窯,其顏色是青綠色即“千峰翠色”。除了越窯,還有壽州窯、洪州窯、鼎州窯也是比較有名的。

接著劉教授又介紹了另一種瓷器——白瓷,唐代的白瓷窯場主要集中在北方,與青瓷南北對峙,所以有“南青北白”之說。白瓷以河北邢窯所產的質量最高,唐詩中有不少對此的描寫。定窯是繼邢窯之后發(fā)展起來的有一個著名的北方白瓷窯場。景德鎮(zhèn)窯在五代時開始兼燒青瓷和白瓷,其中白瓷胎微透光,外底中心有一凸起之乳針,這是它與定窯白瓷最大的不同。

最后,劉教授說,唐代的瓷器,除了產量大的青瓷和白瓷之外,其他品種還有黃瓷、黑瓷、花瓷、彩繪瓷等。瓷器的蓬勃發(fā)展,引發(fā)了唐代詠瓷詩的發(fā)展。歷來文化的發(fā)展總有屬于其自身的生活土壤,而瓷器的身上傳承了太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久久免费视频影视,国产精品尤物在线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