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張中東,男,漢族,1969年7月生,山西五臺人,研究員,中共黨員。現(xiàn)任山西農業(yè)大學玉米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碩士生導師。 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試驗站站長,山西省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山西省農科110專家,山西省專家學者學會理事。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第七屆山西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科技傳播標兵、山西省科普惠農五個一百服務基層行動優(yōu)秀專家、品牌山西年度人物文化傳播獎、山西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山西十大農科110專家、山西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從事玉米栽培生理及高產技術研究。
教育經歷:
1990.09--1994.07 山西農業(yè)大學農學系讀本科
1999.07--2002.07中國農業(yè)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4.07---至今 山西農業(yè)大學玉米研究所工作
其間:
1998.12--2010.05 任玉米研究所玉米育種一室副主任
2010.05-2015.08 任玉米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主任
2015.08--2019.06 任玉米研究所副所長
2019.06-2020.11 任玉米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2020.11---至今 任玉米研究所黨委書記 所長。
學術兼職:
1、山西省專家學者學會理事。
2、山西農科110專家。
3、山西省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4、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綜合試驗站站長。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玉米抗逆高產技術研究與集成。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作為主持人完成了山西省專利推廣項目“防秸稈堵塞的土壤深松施肥機推廣應用”(2012.1~2012.12),2013年7月通過驗收(排名第一)。
2.作為站長,組織實施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綜合試驗站“十三五”試驗研究工作(2016-2020),2016年工作考核為優(yōu)秀(排名第一)。
3.作為站長,正組織實施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綜合試驗站“十四五”試驗研究工作(2021-2025)(排名第一)。
4.作為骨干成員,組織實施了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綜合試驗站“十二五”試驗研究工作(2011-2015),連續(xù)五年年度考核均為優(yōu)秀(排名第二)。
5.作為主持人完成了山西省三區(qū)人才專項“春播玉米膜側播種綜合高產技術”(2016.1--2016.12),2017年通過驗收(排名第一)。
6.作為參加人完成了農業(yè)部行業(yè)項目“主要農作物抗御季節(jié)性干旱技術研究與示范”(2012-2016),正在驗收,子項目排名第二。
7.作為參加人完成了農業(yè)部行業(yè)項目“玉米機械化生產作業(yè)工藝與種植模式研究”(20109-2011),通過驗收,子項目排名第一。
8.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東華北春玉米區(qū)早熟高產抗逆宜機收新種質創(chuàng)制與應用”(2021.1--2025.12)山西子項目排名第一。
教學科研概述:
1994年山西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在玉米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玉米高產技術研究。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研究接地氣,貼近生產,技術培訓通俗易懂、生動幽默,善于從農業(yè)生產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集成技術針對性強、易操作,有效解決了玉米生產中常見的小地老虎為害、野雞毀苗、分蘗去留、苗期凍害等問題,深受種植戶歡迎。2020年《半月談》以“有田參謀,好技術沉下地頭”為題對服務三農事跡進行了報道。2017年-2019年作為客座老師為忻州師院生物系學生講授《玉米栽培學》課程。
針對當前地膜覆蓋以打孔種植為主的種植方式存在著出苗率低、出苗整齊度差、人工放苗投工大、作業(yè)效率低、生產成本高、作物易早衰及地膜不易回收等諸多問題,這已成為制約當前地膜覆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為解決這些問題,與團隊成員刻苦攻關,反復試驗,集成了膜側播種技術,使上述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有推廣中發(fā)現(xiàn),沒有與這項技術配套的播種機,為此,又與團隊成員克服專業(yè)障礙,跨專業(yè)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膜側播種機,取得了國家發(fā)明專利,實現(xiàn)了技術與機械配套,形成了“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該技術從2016年推廣到現(xiàn)在,累計推廣面積已達200余萬畝,銷售膜側精量聯(lián)合播種機2000余臺,取得社會效益3億多元,涉及山西30余個縣(市、區(qū)),,并延伸到陜西、內蒙、河北等部分地區(qū),目前播種機生產供不應求,推廣面積還將進一步擴大,有望成為打孔種植技術的替代性技術。該項技術為2019年、2020年、2022年山西農業(yè)生產主推技術,膜側播種機2018年獲“創(chuàng)客中國”山西賽區(qū)三等獎、山西省“五小”競賽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農業(yè)類一等獎)。
制定標準:
1.編制忻州市地方農業(yè)標準“玉米膜側播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guī)程”,2014年3月發(fā)布,排名第一。
2.編制忻州市地方農業(yè)標準“玉米改土培肥綜合高產栽培技術規(guī)程”,2014年3月發(fā)布,排名第一。
3.編制山西省地方標準“鮮食糯玉米栽培技術規(guī)程”,2014年7月發(fā)布,排名第四。
認定成果:
1 雜糧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推廣應用 宮帥;張中東;郭正宇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2020
2 混合智能算法和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及其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趙青杉;曹建芳;孟國艷;郭正宇;胡玉蘭;田云;宗春梅;史月美;張中東;宮帥 忻州師范學院 2018
3 甜糯玉米優(yōu)異種質材料創(chuàng)制與利用研究 陳永欣;范瑞;董立紅;陳琳;張中東 山西農業(yè)大學 2018
4 瑞普909 武忠;王富榮;賈新宇;王世榮;黃欣;郭建芳;高瑞紅;丁健;王秀明;武小平;解曉琴;趙昌林;董建平;盧建紅;徐嘉;翟廣謙;邵林生;張中東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2017
5 晉糯15號 陳永欣;范瑞;董立紅;張璐;郭正宇;翟廣謙;李文和;張中東;阮福林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 2016
6 玉米大斑病防控前移技術 董金皋;曹志艷;張中東;賈慧;翟廣謙;劉寧;王紹新;劉寶印;董本春;趙如浪;李永國;郭正宇;張利輝;宮帥;李曉光;李朋朋;藏金萍;金鑫;張海榮;馮健英;谷守芹;郝志敏;郭麗婕;郭麗媛;劉曲瑋;劉穎超;邢繼紅;張金林;閆淑娟;王鳳茹 河北農業(yè)大學 2015
發(fā)明專利:
[1]宮帥,郭正宇,張中東,陳麗,王浩宇. 一種谷子精選去雜裝置[P]. 山西省:CN216233113U,2022-04-08.
[2]郭正宇,宮帥,張中東,翟廣謙,陳永欣,焦建偉,武國平. 一種鹽堿地玉米的保苗種植方法[P]. CN105284368B,2021-08-10.
[3]宮帥,張中東,郭正宇. 一種谷子秸稈處理裝置[P]. CN210740408U,2020-06-12.
[4]宮帥,張中東,郭正宇. 一種高粱栽培裝置[P]. CN210382051U,2020-04-24.
[5]宮帥,張中東,郭正宇. 一種玉米晾曬裝置[P]. CN207365600U,2018-05-15.
[6]郭正宇,張中東,宮帥. 一種玉米秸稈的切段裝置[P]. CN207189775U,2018-04-06.
[7]宮帥,張中東,郭正宇. 一種玉米秸稈打捆裝置[P]. CN207185278U,2018-04-06.
[8]郭正宇,張中東,宮帥. 一種玉米秸稈的粉碎裝置[P]. CN207185301U,2018-04-06.
[9]張中東,郭正宇,宮帥,陳永欣,李曉峰,張紅梅. 一種免放苗殘膜易回收的地膜覆蓋種植方法[P]. 山西:CN107360828A,2017-11-21.
[10]張中東,翟廣謙,郭正宇,陳永欣,宮帥. 一種玉米地膜壟鋪側種播種機[P]. 山西。篊N103766050B,2016-04-20.
[11]張中東,郭正宇,翟廣謙,宮帥,陳永欣,焦建偉,武國平. 一種鹽堿地玉米的保苗種植方法[P]. CN105284368A,2016-02-03.
[12]張中東,盧秀山,郭正宇,翟廣謙,盧瑞峰,宮帥,陳永欣,焦建偉. 一種新型玉米膜側精播種機[P]. CN203872547U,2014-10-15.
[13]張中東,郭正宇,翟廣謙,宮帥,陳永欣. 一種玉米地膜壟鋪側種播種機[P]. CN203691912U,2014-07-09.
[14]張中東,翟廣謙,郭正宇,陳永欣,宮帥. 一種玉米地膜壟鋪側種播種機[P]. CN103766050A,2014-05-07.
[15]姚憲華,張存先,張中東,金建平,張福堂. 地膜平鋪機[P]. CN202364633U,2012-08-08.
[16]姚憲華,張存先,張中東,金建平,張福堂. 地膜平鋪穴播機[P]. CN202310532U,2012-07-11.
[17]張中東,郭正宇,翟廣謙,盧秀山,盧瑞峰. 負重土壤重鎮(zhèn)壓器[P]. CN202035266U,2011-11-16.
[18]張中東,金建平,張存仙,姚憲華,張福堂,郭正宇. 一種地膜平鋪方法[P]. CN102150588A,2011-08-17.
[19]張中東,郭正宇,翟廣謙,盧秀山,盧瑞峰. 可調式防漏土壤深松施肥機[P]. CN201911010U,2011-08-03.
[20]翟廣謙,張中東,盧秀山,盧瑞峰,郭正宇. 防秸稈堵塞的土壤深松施肥機[P]. CN201639940U,2010-11-24.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春播玉米生產常見問題問答》,2015年科普出版社出版,書號978-7-110-09239-2/s.554,排名第一。
2.《北方春玉米田間種植手冊》,2013年農業(yè)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 978-7-109-18568-5,撰寫人員。
3.《北方旱作玉米田間種植手冊》,2011年農業(yè)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 978-7-109-16666-0,撰寫人員。
4.《玉米田雜草防治原色圖鑒》,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 7-03-047625-8,編寫人員。
發(fā)表中文期刊論文:
[1]宮帥,郭正宇,張中東,陳麗,王浩宇,王志剛. 谷子膜側播種關鍵技術指標研究[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22,(12):1-7.
[2]宮帥,張中東,郭正宇.種植密度對玉米耐密性狀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8,46(30):47-50.
[3]宮帥,張中東,郭正宇.忻州市機械粒收玉米品種的篩選[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8,46(10):1640-1642.
[4]宮帥,郭正宇,張中東,王克如,李少昆.山西玉米子粒含水率與機械粒收收獲質量的關系分析[J].玉米科學,2018,26(04):63-67.
[5]張中東,郭正宇,宮帥,陳永欣.新老玉米品種花粒期干物質及氮素積累轉運機制的差異分析[J].華北農學報,2017,32(06):182-191.
[6]宮帥,張中東,郭正宇.不同鋪膜播種方式對玉米生長環(huán)境和經濟效益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45(25):27-29.
[7]張中東,郭正宇,宮帥,翟廣謙,陳永欣.不同玉米品種籽粒營養(yǎng)成分及灌漿動態(tài)變化研究[J].耕作與栽培,2017(02):1-3+6.
[8]何佳賓,李葉蓓,聶言順,張萍,郭正宇,張中東,陶洪斌,王璞.耐密性玉米冠層結構對密度的響應[J].玉米科學,2016,24(03):69-77.
[9]宮帥,翟廣謙,張中東,郭正宇.不同時期噴施苯醚甲環(huán)唑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6,44(02):229-231.
[10]張中東,翟廣謙,郭正宇,宮帥,陳永欣.分蘗對春播玉米長勢及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5,43(06):700-704.
[11]張麗,張中東,郭正宇,宮帥,王若男,陶洪斌,王璞.深松耕作和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01):102-106+117.
[12]張麗,張中東,陶宏斌,王璞.利用玉米葉片SPAD值預測子粒蛋白質含量分析[J].玉米科學,2014,22(06):74-79.
[13]崔文明,張中東,趙成萍,張永坡,賈俊仙,莊法興,趙晉忠.新型改良劑對鹽堿地土壤性質和玉米生長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4(06):531-534.
[14]張中東,郭正宇.發(fā)揮科技傳媒優(yōu)勢 為企業(yè)創(chuàng)新增活力[J].科技傳播,2014,6(02):87+60.
[15]張中東,郭正宇,宮帥,焦建偉.玉米養(yǎng)分含量與親本相關性[J].北京農業(yè),2013(33):9-10.
[16]張中東,李文科.吉縣發(fā)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yè)”的調查報告[J].農業(yè)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yè)),2013(11):1-4.
[17]張中東.山西省農村新能源技能人才培訓的現(xiàn)狀與思考[J].農業(yè)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yè)),2012(12):12-16.
[18]陳剛,王璞,陶洪斌,張中東.有機無機配施對旱地春玉米產量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2,30(06):139-144.
[19]陳剛,張中東,王璞,陶洪斌.旱地不同玉米品種穗部性狀與產量關系的綜合分析[J].作物雜志,2012(05):100-104.
[20]劉巧鳳,張中東,趙宇琴.玉米施肥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北京農業(yè),2011(33):96-97.
[21]高松梅,張利輝,張中東,翟廣謙,董金皋.瓜果腐霉菌絲中除草活性物質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09):1400-1404.
[22]翟廣謙,張中東.山西玉米產業(yè)發(fā)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措施[J].山西農業(yè)(村委主任),2009(03):40-43.
[23]張中東,惠國強,張紅梅,趙力,何雪峰.玉米的營養(yǎng)及藥用價值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2006(03):173-176.
[24]翟廣謙,陳永欣,韓永明,董立紅,張中東,李文和.優(yōu)質白糯玉米新品種鮮糯2號選育報告[J].玉米科學,2006(02):53-55.
[25]張中東,王黃鶯,何雪峰,趙力.抗旱穩(wěn)產早熟玉米新品種忻抗14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玉米科學,2005(S1):53-55.
[26]翟廣謙,武忠,段宜英,韓永明,陳永欣,董立紅,張中東,李文和.糯玉米新品種的選育與利用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2):189-192.
[27]張中東,何雪峰,張紅梅.雙株留苗和均勻留苗對緊湊型玉米農大486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5(01):103-105.
[28]張中東,王璞,何雪峰,張紅梅,趙力.不同密度對農大486單株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5(01):31-33.
[29]張中東,王璞,何雪峰,羅坤.不同密度處理對緊湊型玉米農大486葉片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4(S1):91-93.
[30]翟廣謙,陳永欣,張中東,武忠,韓永明,董立紅,李有義.甜、糯玉米果穗真空保鮮直接滅菌技術參數(shù)分析[J].中國食品學報,2004(03):42-46.
[31]張中東,王璞,何雪峰,張紅梅.不同密度對農大486群體結構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4(02):19-20+45.
[32]白永新,陳保國 ,張潤生 ,盧桂花 ,孟俊文 ,張中東 ,李宏斌.優(yōu)質、高產玉米新品種晉單45的選育及綜合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3(06):35.
[33]陳永欣,翟廣謙,李彥良,張中東,阮福林.糯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研究[J].玉米科學,2002(01):15-17+49.
[34]張紅梅,王國英,張中東,董立紅.農桿菌介導的玉米遺傳轉化進展[J].作物雜志,2000(06):1-4.
[35]白永新,王早榮,陳寶國,鐘改榮,張中東,盧桂花.玉米雜交種棒三葉特征及其葉面積與單株穗重、粒重的相關性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0(02):32-35.
[36]張中東,楊書成.談農業(yè)信息服務[J].農業(yè)科技管理,1995(09):40-43.
發(fā)表會議論文:
[1]張中東,惠國強,張紅梅,趙力,何雪峰. 玉米抗旱育種研究進展[C]. 中國作物學會.2005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作物學會分子育種分會成立大會論文集(一).中國作物學會:中國作物學會,2005:125.
報紙文章:
[1]張中東. 春播玉米技術要點[N]. 山東科技報,2021-04-28(002).
[2]張中東. 種好春播玉米 需知這些要點[N]. 農業(yè)科技報,2021-04-20(004).
榮譽獎勵:
所獲榮譽:
1.2013年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2.2013年獲第七屆山西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
3.2013年獲山西省科技傳播標兵。
4.2014年獲品牌山西年度人物文化傳播獎。
5.2018年獲全省五小競賽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農業(yè)類一等獎)。
6.2018年榮記山西省個人一等功一次。
7.2018年獲山西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8.2018年獲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雙創(chuàng)大賽銀獎。
9.2019年作為科技特派員受到科技部的通報表揚。
10.2019年被評為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11.2019年獲山西農業(yè)大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一等獎。
12.2020年“張中東創(chuàng)新工作室”被省農林水工委命為“職工創(chuàng)新工作室”。
13.山西省科普惠農五個一百服務基層行動優(yōu)秀專家。
14.山西十大農科110專家。
15.山西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
16.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
所獲獎勵:
1.“晉糯8號等優(yōu)質甜糯玉米系列品種選育與應用”獲2013年度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
2.“玉米土壤耕層改良綜合高產技術”獲2012年度山西省農村技術承包一等獎,排名第一。
3.“玉米大斑病菌遺傳變異規(guī)律與病害防控前移技術”獲2016年度河北省山區(qū)創(chuàng)業(yè)二等獎,排名第三。
4.“北方春玉米田間種植掛圖與手冊”獲2014年度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科普圖書類)銀獎,排名第八。
5.“一種玉米地膜壟鋪側種播種機”獲2016年度忻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6.“玉米大斑病防控前移技術”獲2016年度河北保定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三。
7.“晉鮮糯”系列甜糯玉米品種選育與栽培保鮮加工技術推廣應用”獲2014年度忻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七。
山西農民報報道:
我省首創(chuàng)青貯莜麥——鮮食玉米連作復播模式
實現(xiàn)一年兩茬種植,填補優(yōu)質飼草方面空白
山西農大玉米研究所所長張中東(左二)給農戶講解兩茬種植模式。
張中東(右一)檢查莜麥飼草質量。
一行行莜麥變成了一包包青貯飼草。
本報訊(記者楊曉青 郭云明)6月11日,在忻州市忻府區(qū)解原鄉(xiāng)小奇村種植大戶盧付生的甜糯玉米地里,隨著隆隆的收割打包機聲,一行行挺拔粗壯的莜麥苗轉瞬變成了一包包青貯飼料,將被運到定襄縣寬溝村的養(yǎng)殖戶張斌的飼養(yǎng)場里,成為肉牛的高蛋白飼料。莜麥飼草收獲后,還能夠繼續(xù)進行甜糯玉米種植,實現(xiàn)一年兩茬種植。這是山西農業(yè)大學玉米研究所創(chuàng)新的復播模式,在實現(xiàn)土地、光熱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填補了青貯莜麥優(yōu)質飼草方面的空白。
作為山西雜糧主產區(qū)的忻州,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yōu)良,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我省首位。忻州糯玉米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年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左右。甜糯玉米鮮穗適采期短,日生產量有限,為延長甜糯玉米加工時期,每年3月下旬到6月下旬需要進行多次分批播種,在甜糯玉米播種前和采收后,大部分土地處于閑置狀態(tài),有的農民選擇種植秋菜,但由于銷售不暢,價格不穩(wěn)定,收入甚微,而較晚播種的地塊在采收果穗后已無法繼續(xù)種植其它作物,在租地費和生產成本逐年增加的情況下,農民的生產效益越來越低。
山西農業(yè)大學玉米研究所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及種植習慣,通過科研攻關,確定了青貯莜麥-鮮食玉米連作的復播模式,并選定莖稈堅韌,生長勢旺,生育期適宜的五莜1號、五燕18號兩個試驗品種。山西農業(yè)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張中東介紹:“忻州忻定原盆地年有效積溫3300℃左右,種植糯玉米大約需要2300℃左右,如不進行復播,就會浪費掉1000℃積溫,而莜麥是耐寒作物,可以早播,2月底到3月初種上,6月初正好適合青貯作為牛羊飼料,不耽誤糯玉米種植周期,兩茬積溫就全部利用起來了,不僅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解決了本地養(yǎng)殖業(yè)飼草不足的問題。忻州是雜糧生產大市,如何延伸產業(yè)鏈,向雜糧產業(yè)經濟強市轉變,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青貯莜麥-鮮食玉米連作這種創(chuàng)新復播模式就是一種有效的嘗試。今年試種成功,明年全市都可以推廣,讓更多的老百姓從中受益。”
小奇村盧付生種植甜糯玉米有1000余畝,是忻州甜糯玉米的種植大戶和典型代表,他介紹道:“這茬莜麥是3月9日種下的,今年先種了20多畝嘗試一下,沒有澆水也沒有施肥,你看這長勢也非常好。如果收益還不錯的話,我明年還要擴大種植面積!
在現(xiàn)場,還有來自忻州市各縣區(qū)的種養(yǎng)殖大戶四五十人,他們專程趕來學習青貯莜麥-鮮食玉米連作模式。定襄縣東霍村黨支部書記李慧平是專程來實地考察的,“我們村有四五千畝地,如果適合這種模式的話,就能為老百姓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定襄縣寬溝村張斌養(yǎng)牛200多頭,他說:“現(xiàn)在牛的主要飼草是玉米秸稈,比較短缺,營養(yǎng)價值也不高,聽說忻府區(qū)種植的莜麥可以作為青貯飼料,我來學習下,并且全部收購了這批莜麥青飼草,回去喂牛。我計劃自己承包土地種植,這樣的話以后就徹底解決飼草問題了!
忻府區(qū)農業(yè)農村局畜牧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張午平認為,近年來,全國實行糧改飼,提倡改變用糧結構,種植飼草是很好的選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的消費比例不斷增加,畜產品比例越來越高是大勢所趨。那么,飼草缺口必然會增大,尤其是青貯飼料缺乏。有資料顯示,莜麥飼草比玉米秸稈蛋白高出3倍以上,是高品質飼草,青貯莜麥營養(yǎng)價值更高。山西農業(yè)大學玉米所首創(chuàng)的青貯莜麥-鮮食玉米連作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可減少養(yǎng)殖戶飼料豆粕比例,大大降低了養(yǎng)殖成本,填補了國內青飼莜麥方面的空白,對于我省甚至全國的畜牧業(yè)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源: 山西農民報 原文鏈接: http://epaper.sxrb.com/shtml/sxnmb/20230620/879645.shtml
山西科技報報道:
集成農業(yè)科技 送到田間地頭
張中東,山西五臺人,研究員,山西農業(yè)大學玉米研究所副所長,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試驗站站長,山西省農科110專家,山西省專家學者學會理事。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第七屆山西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科技傳播標兵、山西省科普惠農五個一百服務基層行動優(yōu)秀專家、品牌山西年度人物文化傳播獎、山西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山西十大農科110專家、山西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主要從事玉米栽培生理及高產技術研究。
科協(xié)是科技工作者之家?茀f(xié)工作在組織科技工作者服務社會、協(xié)同攻關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自2010年被省科協(xié)聘用為農科110專家以來,至今已過去整整10年。10年來,我始終以服務農民為宗旨,以農業(yè)提質增效為目的,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認認真真回答農民的每一個問題,實實在在解決每一個生產難題,受到了農民的歡迎,也得到了他們的認可與信任。
通過電話解答問題是農科110專家最常見的工作方式,要回答好農民的問題,首先要有耐心。受專業(yè)知識及語言限制,農民有時對問題的表述并不清楚,加上方言較多,需要反復跟農民交流才能把要說的問題搞清楚。他們對一些癥狀或者害蟲不能準確描述,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提問才能做出判斷,實在不行就加上微信,通過照片判斷,畢竟只有把問題搞清楚才能指導農民有效應對。其次需要綜合專業(yè)知識。農民的問題五花八門,涉及到育種、栽培、植保、土肥、農機等諸多方面,如果專業(yè)范圍太窄很難滿足農民需要,為此,我利用一切機會學習相關知識,把農民的疑難問題記下來,通過查資料或向專家請教,得到準確答案后再反饋給農民。第三是語言要通俗。農民對專業(yè)術語不太懂,所以給農民講解不能用專業(yè)術語,要用農民的語言,用通俗的事例才能讓農民接受,比如把體積換算成多少墨水瓶蓋,把長度換算成幾指、幾拃或幾步,把雜交優(yōu)勢用近親不能結婚來說明等等。10年來,我先后接聽電話1000余個,每個問題都力爭給農民滿意的答復,對于電話不能說清楚的,堅持24小時到現(xiàn)場義務為農民解決,足跡遍布山西大部分地區(qū)。
農民的每一個電話,都帶著信任與希望,我把每一個電話都當作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當作一次科學技術傳播的機會,充滿熱情回答每一個問題,直到農民滿意為止。當然農民的問題也不是都能解決,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我一方面通過途徑尋找答案,另一方面安排試驗研究解決辦法,先后研究解決了玉米分蘗、野雞毀苗、玉米大斑病、地膜覆蓋放苗投工、谷子精量播種等問題。近年來,針對玉米生產中耕層以及地膜覆蓋中存在的問題,我與團隊成員一起,研究集成了以深松為核心的土壤耕層改良綜合高產技術和以膜側播種為核心的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有效解決了土壤耕層存在的耕層淺、犁底層堅實、有機質含量低等問題以及地膜覆蓋中存在的放苗投工大、出苗不齊不全、作業(yè)速度慢、地膜難回收等問題,為山西乃至華北地區(qū)玉米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有效支撐,兩項技術均被列為山西省玉米生產主推技術,尤其是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以其省工增效、抗旱抗倒等特點深受種植戶的歡迎,推廣面積迅速擴大。作為替代性技術,短短5年就在山西、內蒙、陜西、河北等地推廣面積達到13.3萬公頃,正在玉米及雜糧生產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這些問題雖然不算大,但卻是農業(yè)生產中常見問題,也是另農民最頭痛的問題,直接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經過連續(xù)幾年的努力,農民常見問題大部分都找到了有效的應對辦法,我回答問題時也感覺輕松了許多。
為農民解答問題,也是個向農民學習的過程。農民是真正的專家,他們長期生活、工作在農業(yè)生產第一線,有著豐富的農業(yè)生產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深化、去挖掘。有句農諺叫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通俗的一句話卻蘊藏著很深的道理,其實就是專業(yè)上說的五月苗期要蹲苗,適當控水有利于根系下扎,六月玉米撥節(jié),缺水就影響玉米發(fā)育?梢哉f,服務農民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農民是受益者,我也是受益者。
山西省科協(xié)在科普惠農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但隨著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農民素質的不斷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斷拓寬,科技服務的方式也要隨之而變,要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從單一技術服務到系統(tǒng)技術指導,從傳統(tǒng)服務方式到新媒體服務(快手、微信、抖音等),從培養(yǎng)種地能手到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從點對點服務到跟蹤服務,充分發(fā)揮科協(xié)的組織優(yōu)勢,團結科技工作者協(xié)同攻關,解決大問題,培育大成果。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時代需要,才能使科技快速傳播,服務生產,產生效益。
當前全省上下正緊緊圍繞“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及要求積極開展工作,科協(xié)要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充分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在山西經濟發(fā)展中的支撐作用,著力提高科技人員的創(chuàng)造熱情,推動技術攻關及群眾性的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極大地調動科技人員參與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為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創(chuàng)造條件,為科技工作者互動交流搭建平臺,促進不同行業(yè)科技人員深度交流與合作。
原文鏈接:http://sxkjb.kewentx.com/web/view/Qnews.php?ID=9620
半月談報道:
有“田參謀”,好技術沉下地頭
2020-06-28 09:41
五月耕種季,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張中東開啟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段。作為農業(yè)科技特派員,他奔走在黃土高原的田間地頭,讓科學知識更接地氣,為農民生產提供科技護航。
張中東(右一)在朔州市稻畦村田間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
有棘手問題就找“田參謀”
5月,突如其來的高溫席卷晉北大地。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稻畦村,還沒來得及脫掉長衫的張中東挽著袖子蹲在地頭上,給農民上耕種知識培訓課。大家在他身邊圍成一圈,個個聽得聚精會神。
“這樣的講座我每年要搞三四十場!睆堉袞|說,從2013年擔任科技特派員以來,他幾乎走遍山西省的所有縣區(qū),累計為20多萬人次提供農業(yè)技術培訓或服務。
玉米是山西省種植面積最廣的農作物。進入農忙時節(jié),張中東每天都會接到農民的咨詢電話。在不少玉米種植戶眼里,張中東就是他們的“田參謀”。
“我們這一帶山上野雞多,過去每年五六月份野雞會跑到玉米地里吃幼苗,趕不走又捕不得!毙弥菔形迮_縣西雷村農民楊秀川說,“后來張老師幫我想了個辦法,在田里擺了兩個機場用的驅鳥器,效果立竿見影,野雞再也沒來過!
張中東告訴半月談記者,類似的實用小技巧他有不少,都是在幫助農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想到的。“農民反映的問題很雜,涉及生產各個方面,剛做科技特派員時我常常回答不上來,現(xiàn)在很少有問題能難倒我了!
只有到了地頭,才知道農民要什么
一次出差途中,張中東看到路旁一名農民佝僂著身子,用手在玉米地地膜上摳著小洞。覆蓋地膜是許多干旱地區(qū)玉米種植的主要方式,但玉米出苗階段需在膜上打孔放苗,這一直是農民最頭疼的問題,從小在晉北農村長大的張中東對此深有體會。
如何把農民從放苗的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張中東抱著這個問題開始了研究,經過4年的田間試驗,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在2016年推出了“玉米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試驗證明,在地膜兩側播種、施肥,不僅不影響玉米產量,而且可以讓農民徹底告別放苗!睆堉袞|說,經過4年推廣,如今全國已有超過500萬畝玉米田用上這一技術。
在張中東看來,好的農業(yè)技術一定要落在地頭上。他舉例說,過去打分蘗是玉米種植戶的一道難題,是否需要打掉以前一直存在爭議。他和同事進行了3年試驗,最終得出結論:不打分蘗不但不影響玉米產量,甚至能增產!艾F(xiàn)在你去地里問農民,很少有人會再打分蘗了。”
如今,張中東對科技下鄉(xiāng)有了更深理解:“科技特派員制度不僅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也促進科研人員沉下地頭、發(fā)現(xiàn)問題、找準研究方向。農民需要的才是好技術!
讓農民聽得懂,讓技術用得上
忻州市定襄縣南西力村農民劉福明最近在為自己種的100多畝玉米擔憂。“五六月份地里容易生小地老虎,會把玉米苗吃個精光。市面上有不少針對這種蟲的藥,但對鉆進土里的蟲很難起效,該怎么辦呢?”他向前來培訓的張中東提問。
“小地老虎幼蟲時期在地面上活動,這個時候是最佳殺滅時機。但因為幼蟲不咬玉米苗,肉眼也很難看到,所以往往發(fā)現(xiàn)不了!睆堉袞|對劉福明說,“雖然人看不到幼蟲,但鳥可以。你仔細觀察玉米地,哪里有鳥兒聚集,說明哪里很可能有蟲子!
張中東告訴半月談記者,“看鳥找蟲”的辦法是他和農民聊天時學到的,用類似“土法子”解決農民實際問題的思維方式,則是他在推廣農業(yè)技術過程中學到的本領。
“科技下鄉(xiāng),一要讓農民聽得懂,二要讓技術用得上!睆堉袞|舉例說,“講農藥配比時,我會盡量避免用毫升這樣的農民不易理解的話,而用‘幾礦泉水瓶蓋’這樣的表述!
“農民有豐富實踐經驗,很多時候我是把他們的經驗提煉為科學道理,再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方法,把科學道理‘回傳’給他們,”張中東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科技沉下地頭!保ǹ凇栋朐抡劇2020年第11期)
中國新聞網報道:
為了鄉(xiāng)親的一句話,他研發(fā)出玉米播種智慧農機
2018年10月24日
張中東在田間考察膜側播種玉米長勢 受訪者供圖
特有范兒
“依靠這個智慧農機,我去年增收了10萬元!鼻安痪,記者前往山西繁峙縣采訪,種糧大戶農民梁長青掐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放苗雇人省了2萬元,出苗齊全每畝地多收了100元,800畝地就是8萬元……”
而梁長青所說的“智慧農機”,就是山西省“三區(qū)”科技人才、山西省科技特派員、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忻州綜合試驗站站長張中東和他的團隊研發(fā)的“玉米膜側精播機”。
解開玉米種植戶的心結
過去種植玉米采用膜上打孔種植,在出苗前遇到下雨,膜上覆土就會板結,使玉米苗出土受阻,只有人工破土才能出苗,人們將這種人工破土稱之為“放苗”。放苗費力費工,成為玉米種植戶的心結。
張中東1994年從山西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玉米高產技術研究與集成工作。每年春天回家鄉(xiāng),總會看到大量農民跪在地里去除板結的情景。老鄉(xiāng)們曾和他說:“什么時候能不用放苗就好了!”每當這時,張中東的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自己是搞玉米技術的,怎么才能幫助農民破解放苗難題,從繁重的“除板結”勞動中解脫出來呢?
從2012年開始,張中東在國家玉米產業(yè)技術體系和農業(yè)部行業(yè)項目“主要農作物抗御季節(jié)性干旱技術研究與示范”經費的支持下,經過廣泛調研,確認“放苗投工”為當前地膜覆蓋種植的普遍問題,他決定對此問題開展專題研究。
膜上打孔容易板結阻塞,那就考慮膜側種植。他與團隊成員共同努力,論證了膜上與膜側兩種種植方法中,土壤、溫度、水分對玉米生長的影響,經連續(xù)三年試驗,集成了玉米膜側播種綜合高產技術,主要內容包括弓形不開溝鋪膜,玉米開溝種在地膜兩側、肥料施于種子外側、播后重鎮(zhèn)壓等,在玉米產量不減少的前提下,徹底把農民從放苗投工中解放了出來;而且苗齊苗全、作業(yè)速度提高2—3倍、節(jié)省地膜25%,殘膜實現(xiàn)全部回收。
農藝和農機巧結合獲專利
技術路線圖有了,如何破解產業(yè)機械化瓶頸?張中東說:“不能實現(xiàn)機械化的技術注定無法大面積應用于生產,就相當于一項‘死技術’”。為了研發(fā)新的播種機,張中東這個搞作物栽培的人開始入門研制機械。
“在地里試用時,拖拉機在前面走,我們在后面跟著跑,仔細觀察每一個部件的作業(yè)情況,邊作業(yè)邊調整,哪有問題就停下來改進,經過無數(shù)次試驗,才將機器的每一個部件固定下來,基本滿足了技術需求。”張中東說,“2014年4月,玉米膜側精播機樣機終于研制成功,這也是我國首臺,并取得了國家發(fā)明專利。今年7月獲得了山西省農機推廣鑒定證書,列入了山西省農機購置補貼目錄!
正在地里干活的五寨縣種糧大戶白明忠望著自家長勢喜人的100畝玉米高興地笑了。他的100畝玉米從鋪膜、施肥到播種,全是請玉米膜側精播機代勞的。“它真省時省力!關鍵是有了它,種植技術都不用學,還能穩(wěn)定增產,我們都叫它‘智慧農機’”,白明忠向記者打起了“廣告”。
張中東告訴記者,作為科特派,不僅僅是推廣幾項技術,更要把農民的難題當問題,研發(fā)、設計出讓農戶一看就懂,一用就會,一用就靈的好機械。
好不好農民說了算
玉米膜側精播機的問世,使農民得到了最大的實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該項技術從2016年大面積推廣以來,推廣面積已達10余萬畝,涉及山西、陜西及內蒙古的30余個縣(市),銷售500余臺,為農民增加收入2000余萬元。
在左云縣郭奉窯村,種糧大戶盧偉鑫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他年初購買了一臺膜側播種機,自己玉米種完后,還幫其他種植戶。從早上6點到下午6點,他一個人就將鄰村老范的110畝玉米全部種完,以前4天的活1天就干完。老范說什么也不敢相信,非但沒給小盧播種費,還準備讓小盧賠償損失,小盧一番解釋,最終約定等出苗出好了再說。一個月后,老范不僅給了小盧播種費,還每畝地漲5元,預約了明年的播種。
當初技術研發(fā)主要針對放苗投工,現(xiàn)在,他們不斷進行技術改進,還有效解決了出苗不齊、缺苗斷壟、作業(yè)速度慢、地膜難回收等問題。為了延長機器壽命,他們通過更換排種器的方式實現(xiàn)一機多用,使機器的作業(yè)時間延長了近一個月,實現(xiàn)了大田玉米、糯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綠豆、花生等雜糧作物的精量播種。
張中東說:“膜側播種機一體化技術適用于我國華北、西北干旱半旱尤其是春旱頻發(fā)地區(qū),不僅平均每畝可為農民增收200余元,還能減少春旱、倒伏等自然災害對作物產量影響,僅旱地玉米山西就有1500多萬畝、全國約有1億畝,應用區(qū)域十分廣闊,希望面向全國推廣,使更多農民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