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雷明堂 ,男,漢族,1964年10月出生,廣西賀縣人,博士。現(xiàn)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注冊巖土工程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
1986、1989和1995年先后在成都理工大學獲得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yè)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9年碩士畢業(yè)后,一直供職于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從事巖溶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研究工作,現(xiàn)任地質災害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9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2001年首批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創(chuàng)新基地,被聘為地質災害研究領域研究員。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本科。
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碩士。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成都理工學院,工程地質,博士。
1989年分配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從事巖溶工程地質研究工作。
1992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任巖溶塌陷課題組組長,專門從事巖溶塌陷災害防治研究工作。
1996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1999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2000年任廣西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2001年首批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創(chuàng)新基地,被聘為巖溶地質災害領域研究員。
2003年成立巖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出任中心負責人。
社會任職:
1. 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會員。
2.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面巖石工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3.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4. 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5. 廣西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
6.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中國巖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委。
培養(yǎng)研究生情況:
培養(yǎng)研究生數(shù)十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巖溶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
主要成就:
1、組織籌建了大型巖溶塌陷物理模型試驗室,為巖溶塌陷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1993年,在地質行業(yè)基金的資助下,組織開展巖溶塌陷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建成了大型巖溶塌陷模型試驗室,可以模擬不同土層結構、不同巖溶管道開口、不同地下水動力條件下巖溶塌陷發(fā)育的全過程。這是目前國內外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全、唯一向外提供服務的模型試驗裝置。
試驗室的建成后,獲得了同行專家的肯定和支持,先后完成了武漢、唐山、湘潭、玉林、銅陵、桂林等六城市的巖溶塌陷試驗工作。通過模型試驗,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結論:
① 證明了土體在地下水滲流作用下發(fā)生滲透變形是抽水(蓄水)活動中誘發(fā)巖溶塌陷的主要原因,抽水導致巖溶管道系統(tǒng)中水(氣)壓力發(fā)生變化,加速上覆土層中孔隙水的滲流,當孔隙水滲出點處的水力坡度大于臨界值時,土體將發(fā)生滲透破壞,最終導致塌陷。
② 證明了巖溶管道系統(tǒng)中,水(氣)壓力在巖溶塌陷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指出可以運用巖溶管道系統(tǒng)水(氣)壓力的變化幅度、速度作為巖溶塌陷觸發(fā)判據(jù),對塌陷發(fā)育的時間作出預警。
③ 試驗結果還證明,土層對塌陷形成的影響指標主要是土層結構和底部土層的特征,在土層結構方面,二元結構土層(砂卵石層直接覆蓋在基巖上)最有利于塌陷的發(fā)育,其次是三元結構(上部為粘性土、中部為砂卵石層、底部為粘性土)或多元結構、一元結構(均一粘性土)。在第四系底部土層的特性方面,粘土含量的越高,越不利于塌陷的發(fā)育。上述成果,既為巖溶塌陷危險性評價提供了基礎,也為巖溶塌陷的時空預報指明了方向。
為了解決巖溶地區(qū)城市和工礦企業(yè)廢液處理(堆放)場地的塌陷危險性評價和工程處理措施的制定所面臨的新問題,提出了工業(yè)廢液誘發(fā)巖溶塌陷的試驗研究方案,并于2000在廣西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結合巖溶塌陷發(fā)育的特點,運用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開始組織實施了工業(yè)廢液誘發(fā)巖溶塌陷的試驗研究工作,這是國內外首次從化學作用的角度,研究廢液與塌陷的關系問題。實驗結果表明,工業(yè)廢液對塌陷形成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土壤中的碳酸巖鹽、含氧鋁化合物及可溶性硅酸鹽等物質的溶蝕,降低土體的內聚力和發(fā)生滲透破壞的臨界水力坡度,使土體在地下水滲流作用下更容易發(fā)生破壞。這一成果,對廢液處理場地塌陷的責任判定、潛在塌陷危險性評價以及處理方案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
2、首次提出了基于GIS技術的巖溶塌陷災害危險性評價和風險評估方法,提高了巖溶塌陷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巖溶塌陷災害危險性評價和風險評估是巖溶地質災害防治決策的基礎,1993年,首次提出了基于GIS技術的巖溶塌陷危險性評價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據(jù)已知塌陷、土洞或土層擾動點信息,運用柵格數(shù)據(jù)圖像處理技術,對具有不同來源的各影響因素數(shù)據(jù)(巖溶發(fā)育程度、土層結構、底部土層性質、巖溶地下水承壓性、巖溶地下水波動幅度等)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根據(jù)數(shù)據(jù)詳細程度,選擇不同的方法建立研究區(qū)塌陷發(fā)育的危險性判別模型,進而對整個研究區(qū)潛在塌陷危險性進行評價。以此為基礎,先后完成了唐山市(1995)、湘潭市(1997)、玉林市(1998)、六盤水市(2001)等城市的巖溶塌陷評價工作,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
為了更好地為地質災害防治主管部門和城市規(guī)劃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1999年,首次提出了城市巖溶塌陷災害風險評估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即在評價潛在巖溶塌陷危險性的同時,對塌陷可能給社會經(jīng)濟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評估過程采用了基于柵格數(shù)據(jù)的GIS技術,對影響因素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作出快速反應,直接生成工作區(qū)巖溶塌陷危險性分區(qū)圖和風險圖,決策部門可根據(jù)風險分布情況,確定優(yōu)先防治區(qū)域。目前,已完成六盤水市巖溶塌陷風險評估(1:1萬)、桂林巖溶塌陷風險評估、玉林巖溶塌陷風險評估等項目,2002年,首次完成全國地面塌陷災害風險區(qū)劃工作(1:400萬)
2001年,在國土資源部自由探索項目的資助下,負責開展“工程建設用地巖溶塌陷危險性評價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巖溶區(qū)工程建設用地巖溶塌陷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方法。提出了不同類型建設項目巖溶塌陷災害勘察、試驗測試分析和危險性評價的基本內容和方法,直接為生產服務。
3、組織開發(fā)了我國第一個巖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tǒng),使巖溶塌陷災害數(shù)據(jù)管理上升到可視化水平
1996年,組織開發(fā)了我國第一個巖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tǒng)—桂林市巖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tǒng),提出基于GIS技術的城市巖溶塌陷災害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基本框架,對巖溶塌陷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資料和城市信息資料進行自動化、可視化的管理。市級塌陷管理系統(tǒng)均收錄了所在城市所有塌陷點記錄、基礎地質圖件、鉆探物探資料、地下水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地下水開采井和城市市政信息(如街道分布、房屋建筑等),具有快速查詢、動態(tài)數(shù)據(jù)管理及制圖等功能,可以直接為搶險救災、城市規(guī)劃、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災害風險評估、地質災害防治以及災害規(guī)律研究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務。在塌陷發(fā)生時,通過簡單的操作,即可快速獲得塌陷點附近的基礎地質條件,如:土層厚度、地基狀況、地下水位變化幅度等;得到最近距離的歷史塌陷、地下水開采情況;對塌陷點的穩(wěn)定性作出評價,有關部門就可據(jù)此制定處理方案、作出搶險決策。因此,系統(tǒng)一推出,就獲得了當?shù)赜嘘P部門的高度評價。目前,已組織開發(fā)了廣西玉林市巖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tǒng)(1998)、貴州六盤水市巖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tǒng)(2001)等市級塌陷管理系統(tǒng)。
1998年,組織開發(fā)的中國巖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tǒng),收錄了全國1400多個塌陷點的詳細記錄(包括塌陷點行政區(qū)劃位置、經(jīng)緯度坐標、塌陷時間、塌陷坑個數(shù)、塌陷原因、經(jīng)濟損失、處理情況等),系統(tǒng)同時收錄了1:400萬中國可溶巖分布圖、中國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和中國行政區(qū)劃圖等系列圖件,這是我國目前收錄資料最完整的塌陷信息系統(tǒng),在開展全國巖溶塌陷風險區(qū)劃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4、首次提出通過巖溶管道系統(tǒng)中水(氣)壓力動態(tài)監(jiān)測進行塌陷預報的成套技術,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巖溶塌陷監(jiān)測站,為全面開展巖溶塌陷預測預報研究工作提供了試驗場地
由于巖溶塌陷的發(fā)生在時間上具有突發(fā)性,在空間上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如何進行巖溶塌陷災害的時空預測預報已成為巖溶塌陷防治研究中具有國際性的最突出的前沿課題,這一問題的突破,將具有巨大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而且具有普遍的推廣價值。
已完成的多個城市巖溶塌陷模型試驗結果顯示,巖溶水壓力的變化,尤其是突發(fā)性變化與巖溶塌陷的發(fā)育有密切的關系。1999年,率先提出了通過對巖溶系統(tǒng)的水(氣)壓力實施連續(xù)監(jiān)測,開展巖溶塌陷預測預報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廣西桂林柘木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巖溶塌陷自動監(jiān)測預報試驗站,并于2002年2月22日投入運行,為全面開展巖溶塌陷災害的預報研究提供了試驗研究基地。監(jiān)測結果表明在壓力變化幅度、頻率最大的地區(qū)(I監(jiān)測區(qū)),塌陷最發(fā)育;而在壓力變化最平穩(wěn)的地區(qū)(II區(qū)),基本上沒有塌陷發(fā)生。這證明了巖溶管道系統(tǒng)水壓力變化與塌陷發(fā)育有明顯關系這一由實驗室獲得的規(guī)律在現(xiàn)場同樣有效,通過巖溶管道系統(tǒng)水壓力變化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完全可以達到對塌陷發(fā)生的時間進行預報的目的。
認定成果:
1 高速鐵路復雜巖溶勘察成套技術及應用 蔣良文;朱穎;許佑頂;許模;雷明堂 ;李光偉;屈科;王茂靖;魏永幸;王科;吳俊猛;胡清波;杜宇本;王子江;毛邦燕;馮濤;崔建宏;宋章;曹化平;付開隆;雷旭友;蔣小珍;張廣澤;趙平;龐應剛;康小兵;李堅;張強;王棟;林之恒;楊艷娜;喻洪平;何平;楊英;曹云勇;李建強;許勝;李森;牟元存;丁浩江;等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5
2 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監(jiān)測關鍵技術研究 蔣小珍;雷明堂 ;鄭小站;管振德;陳平;潘宗源;蒙彥;戴建玲;羅偉權;賈龍;覃有強;吳遠斌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 2014
3 巖溶地區(qū)公路修筑技術推廣應用示范 羅強;馬平均;康厚榮;譚捍華;梅世龍;吳大鴻;周正峰;母進偉;何文勇;阮有力;陳芳;謝明宇;龍萬學;管桂平;周大慶;王瑞甫;王佳權;肖濤;唐軍;彭建國;孟慶山;雷明堂 ;凌建明;胡紹剛;余崇俊;覃杰;戴旺;任達成;戴建玲;費小申;蔣培洲;汪稔;袁馨;張弢;趙青;陳勇;趙杰華;包雯;王宇;鄧飛等 貴州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11
4 巖溶地區(qū)橋梁樁基承載能力評價及施工綜合技術研究 鄧家喜;胡柏學;王浩;袁銅森;雷明堂 ;趙明華;戴國亮;蔣小珍;鐘珍云;楊明輝;王淑英;龔維明;楊春林;鄧廷權;蘇永華;徐宏光;譚華;張敏;管國東;張維軍;鄒新軍;蔣沖;張勝;王雙六;劉長平 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 2009
5 巖溶地區(qū)橋梁樁基承載能力評價及施工綜合技術研究 鄧家喜;胡柏學;王浩;袁銅森;雷明堂 ;趙明華;戴國亮;蔣小珍;鐘珍云;楊明輝;王淑英;龔維明;楊春林;鄧廷權;蘇永華;徐宏光;譚華;張敏;管國東;張維軍 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 2009
6 巖溶地區(qū)公路修筑成套技術研究 康厚榮;羅強;梅世龍;余崇俊;彭建國;凌建明;譚捍華;張林;吳大鴻;林家勝;費小申;芮勇勤;何文斌;馬平均;陳勇;吳建寧;趙杰華;母進偉;胥燦輝;周曉娟;楊德龍;楊志剛;何文勇;雷明堂 ;黃家會;汪稔;梁軍林;張重祿;周明凱;唐紹輝;李北星;吳湘濱;宋雷;鄧家喜;何明勤;程星;孟慶山等 貴州省交通科學研究院 2006
7 巖溶地區(qū)公路基礎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 梅世龍;母進偉;周大慶;石連富;楊志剛;何文斌;金書濱;芮勇勤;吳建寧;雷明堂 ;彭建國;陽軍生;王淑英;鄧家喜;陳昌富;李厚祥;唐紹輝;王家臣;周旭;梁軍林;楊天鴻;唐春安;于德介;蔣小珍;方建立;朱自強;傅波;李瑜;趙明華;吳從師;曹文貴;蒙彥;錢慶強;袁臻;劉多文;戴建玲;王浩等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總公司 2006
8 西南巖溶石山地區(qū)生態(tài)重建及土地整理研究 袁道先;裴建國;章程;謝運球;何師意;雷明堂 ;曹建華;蔣忠誠;郭芳;姜光輝;宋愛玲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 2004
9 全國地質災害風險區(qū)劃 張梁;殷坤龍;雷明堂 ;高興和;張業(yè)成;李閩;張明燕;朱良峰;蔣小珍;樊運曉;金曉媚;馮春濤;白雪華;穆春芳;吳益平;張桂榮;李瑜;毛學翠;尤孝才;王聯(lián)軍;孫貴尚;張春山;胡景江;吳安平;解梁秋;徐明輝 中國國土資源經(jīng)濟研究院 2002
10 桂林市巖溶塌陷預測預報方法綜合研究 雷明堂 ;李瑜;蔣小珍;甘伏平;蒙彥;蘭承德;俞敏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 2002
11 貴州六盤水市巖溶塌陷評價預測信息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 雷明堂 ;蔣小珍;周立新;李瑜;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 2000
12 湘潭市巖溶塌陷物理模擬試驗研究報告 盛玉環(huán);雷明堂 ;周錦忠 湖南省地質工程勘察院 1996
發(fā)明專利:
發(fā)明公開:
[1]管振德,吳遠斌,蒙彥,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羅偉權,潘宗源,周富彪. 一種巖溶區(qū)野外水樣采集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683585A,2021-04-20.
[2]管振德,吳遠斌,蒙彥,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羅偉權,潘宗源,周富彪. 巖溶區(qū)野外水樣采集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557099A,2021-03-26.
[3]管振德,吳遠斌,蒙彥,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羅偉權,潘宗源,周富彪. 巖溶區(qū)野外基于無人機遠程水樣采集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557100A,2021-03-26.
[4]蒙彥,雷明堂 ,李卓駿,周富彪,賈龍,殷仁朝,戴建玲,蔣小珍,管振德,吳遠斌,潘宗源,程小杰,羅偉權,馬驍. 一種隧道涌水量監(jiān)測儀器的保護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539085A,2021-03-23.
[5]蒙彥,趙信文,鄭小戰(zhàn),雷明堂 ,周心經(jīng),蔣小珍,賈龍,戴建玲,管振德,吳遠斌,潘宗源. 一種失衡觸發(fā)式危巖崩塌報警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466092A,2021-03-09.
[6]蒙彥,趙信文,鄭小戰(zhàn),董志明,雷明堂 ,周心經(jīng),蔣小珍,李卓駿,賈龍,程小杰,周富彪. 基于WIFI定位的管道型巖溶地下空間探測裝置及探測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462448A,2021-03-09.
[7]蒙彥,楊川,雷明堂 ,董志明,許澤琪,尹海龍,李卓駿,歷永杰,郭寶德,戴躍文,蔣小珍,戴建玲,賈龍. 一種鉆孔雷達天線輔助移動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360437A,2021-02-12.
[8]蒙彥,趙信文,雷明堂 ,鄭小戰(zhàn),李卓駿,周心經(jīng),蔣小珍,戴躍文,聶家立,賈龍,殷仁朝. 一種多參數(shù)一體化巖溶塌陷監(jiān)測預警裝置及其工作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330927A,2021-02-05.
[9]蒙彥,鄭小戰(zhàn),周心經(jīng),馮濤,黃勝平,雷明堂 ,李卓駿,蔣小珍,賈龍,戴建玲,殷仁朝. 一種利用土洞氣體監(jiān)測預警巖溶塌陷的裝置及工作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309088A,2021-02-02.
[10]賈龍,雷明堂 ,李錄娟,蒙彥,蔣小珍,潘宗源,殷仁朝,戴建玲,管振德,吳遠斌,周富彪,程小杰,羅偉權. 一種可控制土洞形成過程的物理模擬實驗裝置及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0887954A,2020-03-17.
[11]蒙彥,鄭小戰(zhàn),雷明堂 ,周心經(jīng),李卓駿,蔣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賈龍,羅偉權,吳遠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馬驍. 土洞氣體示蹤試驗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0715890A,2020-01-21.
[12]蒙彥,鄭小戰(zhàn),雷明堂 ,周心經(jīng),蔣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賈龍,羅偉權,吳遠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馬驍,李卓駿. 巖溶塌陷多參數(shù)監(jiān)測預警試驗系統(tǒng)[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0716030A,2020-01-21.
[13]管振德,袁泉,張強,蒙彥,雷明堂 ,蔣小珍,戴建玲,吳遠斌,程小杰,殷仁朝,羅偉權. 多功能鉆孔探障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0146938A,2019-08-20.
[14]賈龍,雷明堂 ,蔣小珍,蒙彥,潘宗源,殷仁朝,管振德,戴建玲,吳遠斌,羅偉權,程小杰. 一種在深鉆孔中布設垂直光纖并注漿封孔的方法[P]. 廣西:CN109083639A,2018-12-25.
[15]賈龍,雷明堂 ,蒙彥,蔣小珍,殷仁朝,吳遠斌,潘宗源,管振德,戴建玲,羅偉權,程小杰. 一種單鉆孔地質雷達定向反射成像的探測方法[P]. 廣西:CN109031430A,2018-12-18.
[16]賈龍,雷明堂 ,蒙彥,蔣小珍,戴建玲,管振德,羅偉權,吳遠斌,潘宗源,殷仁朝,劉忠亞. 一種模擬巖溶土洞形成演化的三維建模方法[P]. 廣西:CN107256301A,2017-10-17.
[17]管振德,張勁松,姜伏偉,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羅偉權,戴建玲,潘宗源,賈龍,吳遠斌. 一種用于針孔滲透變形試驗的水頭壓力控制系統(tǒng)及裝置[P]. 廣西:CN105021504A,2015-11-04.
[18]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賈龍,吳遠斌,潘宗源,姜伏偉,覃有強. 一種用于針孔滲透變形試驗的裝置[P]. 廣西:CN104897549A,2015-09-09.
[19]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潘宗源,吳遠斌,賈龍,張勁松,覃有強. 一種用于巖溶塌陷試驗的水位波動控制裝置及巖溶塌陷試驗裝置[P]. 廣西:CN104897878A,2015-09-09.
[20]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管振德,吳遠斌,羅偉權,賈龍. 一種用于監(jiān)測巖溶塌陷水氣壓力的監(jiān)測井及其成井工藝[P]. 廣西:CN104005753A,2014-08-27.
[21]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賈龍,吳遠斌,覃有強,姜伏偉. 變載光纖應變巖溶塌陷過程模擬試驗系統(tǒng)[P]. 廣西:CN103983755A,2014-08-13.
實用新型:
[1]管振德,吳遠斌,蒙彥,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羅偉權,潘宗源,周富彪. 巖溶區(qū)野外水樣采集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214040756U,2021-08-24.
[2]管振德,吳遠斌,蒙彥,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羅偉權,潘宗源,周富彪. 巖溶區(qū)野外基于無人機遠程水樣采集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214040757U,2021-08-24.
[3]蒙彥,雷明堂 ,李卓駿,周富彪,賈龍,殷仁朝,戴建玲,蔣小珍,管振德,吳遠斌,潘宗源,程小杰,羅偉權,馬驍. 一種隧道涌水量監(jiān)測儀器的保護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213928457U,2021-08-10.
[4]蒙彥,楊川,雷明堂 ,董志明,許澤琪,尹海龍,李卓駿,歷永杰,郭寶德,戴躍文,蔣小珍,戴建玲,賈龍. 一種鉆孔雷達天線輔助移動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213627564U,2021-07-06.
[5]蒙彥,鄭小戰(zhàn),雷明堂 ,周心經(jīng),李卓駿,蔣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賈龍,羅偉權,吳遠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馬驍. 土洞氣體示蹤試驗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211374446U,2020-08-28.
[6]蒙彥,鄭小戰(zhàn),雷明堂 ,周心經(jīng),蔣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賈龍,羅偉權,吳遠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馬驍,李卓駿. 巖溶塌陷多參數(shù)監(jiān)測預警試驗系統(tǒng)[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211374743U,2020-08-28.
[7]管振德,袁泉,張強,蒙彥,雷明堂 ,蔣小珍,戴建玲,吳遠斌,程小杰,殷仁朝,羅偉權. 多功能鉆孔探障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210015246U,2020-02-04.
[8]管振德,張勁松,姜伏偉,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羅偉權,戴建玲,潘宗源,賈龍,吳遠斌. 一種用于針孔滲透變形試驗的水頭壓力控制系統(tǒng)及裝置[P]. 廣西:CN204731133U,2015-10-28.
[9]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賈龍,吳遠斌,潘宗源,姜伏偉,覃有強. 一種用于針孔滲透變形試驗的裝置[P]. 廣西:CN204694601U,2015-10-07.
[10]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潘宗源,吳遠斌,賈龍,張勁松,覃有強. 一種用于巖溶塌陷試驗的水位波動控制裝置及巖溶塌陷試驗裝置[P]. 廣西:CN204694704U,2015-10-07.
[11]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賈龍,吳遠斌,覃有強,姜伏偉. 變載光纖應變巖溶塌陷過程模擬試驗系統(tǒng)[P]. 廣西:CN203909033U,2014-10-29.
[12]蔣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吳遠斌,蒙彥,戴建玲,羅偉權,賈龍. 一種基于巖溶系統(tǒng)水氣壓力的巖溶塌陷遠程動態(tài)實時監(jiān)測裝置[P]. 廣西:CN203858057U,2014-10-01.
發(fā)明授權:
[1]賈龍,雷明堂 ,李錄娟,蒙彥,蔣小珍,潘宗源,殷仁朝,戴建玲,管振德,吳遠斌,周富彪,程小杰,羅偉權. 一種可控制土洞形成過程的物理模擬實驗裝置及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0887954B,2022-08-30.
[2]蒙彥,趙信文,鄭小戰(zhàn),董志明,雷明堂 ,周心經(jīng),蔣小珍,李卓駿,賈龍,程小杰,周富彪. 基于WIFI定位的管道型巖溶地下空間探測裝置及探測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12462448B,2021-07-06.
[3]賈龍,雷明堂 ,蒙彥,蔣小珍,殷仁朝,吳遠斌,潘宗源,管振德,戴建玲,羅偉權,程小杰. 一種單鉆孔地質雷達定向反射成像的探測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09031430B,2020-04-14.
[4]賈龍,雷明堂 ,蔣小珍,蒙彥,潘宗源,殷仁朝,管振德,戴建玲,吳遠斌,羅偉權,程小杰. 一種在深鉆孔中布設垂直光纖并注漿封孔的方法[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09083639B,2019-07-16.
[5]管振德,張勁松,姜伏偉,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羅偉權,戴建玲,潘宗源,賈龍,吳遠斌. 一種用于針孔滲透變形試驗的水頭壓力控制系統(tǒng)及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05021504B,2018-05-29.
[6]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管振德,吳遠斌,羅偉權,賈龍. 一種用于監(jiān)測巖溶塌陷水氣壓力的監(jiān)測井及其成井工藝[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04005753B,2017-01-25.
[7]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潘宗源,吳遠斌,賈龍,張勁松,覃有強. 一種用于巖溶塌陷試驗的水位波動控制裝置及巖溶塌陷試驗裝置[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04897878B,2016-09-14.
[8]管振德,蔣小珍,雷明堂 ,蒙彥,戴建玲,羅偉權,賈龍,吳遠斌,覃有強,姜伏偉. 變載光纖應變巖溶塌陷過程模擬試驗系統(tǒng)[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N103983755B,2015-07-08.
論文專著:
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
出版專著:
1、《巖溶塌陷災害監(jiān)測技術》, 蔣小珍 著 , 雷明堂 著 , 鄭小戰(zhàn) 著 , 管振德 著,出版社: 地質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6-06
發(fā)表英文論文:
[1]Jiang, Xiaozhen*; Gao, Yongli; Wu, Yuanbin; Lei, Mingtang 。Use of 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to monitor soil-cave and sinkhole formation。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6, 75(3): 225.
[2]Fuwei Jiang, Jianling Dai, Mingtang Lei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ritical triggering condition of soilf ailure in subsidence sinkholes。Environ Earth Science, 2015, 1000(1): 100-109.
[3]Meng, Yan; Ji, Feng*; Jia, Long; Jiang, Xiao-zhen; Lei, Ming-tang 。A new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the appearance of sinkholes near the Jinshazhou tunnel。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71(8): 3339-3347.
[4]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2002, New advances in karst collapse research in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 42(5)
[5]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2001, New advances of karst collapse research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8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 2001,
[6]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1994,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aturated-unsaturated flow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revention of karst collapse., Proceedings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AEG, 1994,
[7]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1994, Model experiment of karst collapses., Proceedings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AEG, 1994。
發(fā)表中文期刊論文:
[1]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Wanfang Zhou,蒙彥,吳遠斌,管振德,賈龍,殷仁朝,潘宗源,尹歐,陳英姿,楊濤,雷柱平,黃敬軍,楊榮康.長江經(jīng)濟帶巖溶塌陷分布、成因及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J/OL].中國地質:1-25[2023-03-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167.P.20230313.1704.010.html
[2]吳遠斌,劉之葵,殷仁朝,楊建興,羅偉權,雷明堂 ,戴建玲,潘宗源.湖南懷化盆地巖溶發(fā)育特征與分布規(guī)律[J].中國巖溶,2022,41(05):759-772+807.
[3]賈龍,雷明堂 ,程小杰.基于井中超聲波成像的巖溶特征高精度探測和評價[J].地質通報,2022,41(Z1):453-460.
[4]湯振,蔣小珍,陳立根,雷明堂 ,馬驍,吳晟堂.龍門縣某石灰?guī)r采石場帷幕止水工程及注漿效果評價[J].中國巖溶,2022,41(01):47-58.
[5]吳遠斌,劉之葵,殷仁朝,雷明堂 ,戴建玲,羅偉權,潘宗源.基于AHP和GIS技術的湖南懷化地區(qū)巖溶塌陷易發(fā)性評價[J].中國巖溶,2022,41(01):21-33.
[6]杜宇本,蔣良文,胡卸文,許模,雷明堂 ,胡清波.高速鐵路復雜巖溶地質勘察及災害防治[J].鐵道工程學報,2021,38(04):16-21.
[7]吳遠斌,殷仁朝,雷明堂 ,戴建玲,賈龍,潘宗源,馬驍,周富彪.重慶中梁山地區(qū)隧道工程影響下巖溶塌陷形成演化模式及防治對策[J].中國巖溶,2021,40(02):246-252.
[8]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羅偉權.極端氣候與巖溶塌陷[J].中國礦業(yè),2020,29(S2):402-404.
[9]蒙彥,鄭小戰(zhàn),祁士華,雷明堂 ,李卓駿,賈龍.巖溶塌陷易發(fā)區(qū)地下水安全開采控制——以珠三角廣花盆地城市應急水源地為例[J].中國巖溶,2019,38(06):924-929.
[10]姜月華,周權平,陳立德,倪化勇,雷明堂 ,程和琴,施斌,馬騰,葛偉亞,蘇晶文,李云,譚建民.長江經(jīng)濟帶地質環(huán)境綜合調查工程進展與主要成果[J].中國地質調查,2019,6(05):1-20.DOI:10.19388/j.zgdzdc.2019.05.01.
[11]蒙彥,鄭小戰(zhàn),雷明堂 ,李卓駿,賈龍,潘宗源.珠三角地區(qū)巖溶分布特征及發(fā)育規(guī)律[J].中國巖溶,2019,38(05):746-751.
[12]蒙彥,雷明堂 .巖溶塌陷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J].中國巖溶,2019,38(03):411-417.
[13]蔣小珍,雷明堂 .巖溶塌陷災害的巖溶地下水氣壓力監(jiān)測技術及應用[J].中國巖溶,2018,37(05):786-791.
[14]姜月華,林良俊,陳立德,倪化勇,葛偉亞,成杭新,翟剛毅,王貴玲,班宜忠,李媛,雷明堂 ,譚成軒,蘇晶文,周權平,張?zhí)?李云,劉紅櫻,彭柯,王寒梅.長江經(jīng)濟帶資源環(huán)境條件與重大地質問題[J].中國地質,2017,44(06):1045-1061.
[15]蔣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湖南寧鄉(xiāng)大成橋充水礦山疏干區(qū)巖溶系統(tǒng)水氣壓力監(jiān)測及突變特征[J].中國巖溶,2016,35(02):179-189.
[16]雷明堂 .揭開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的面紗[J].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2015(04):16-19.
[17]姜伏偉,雷明堂 ,覃有強,戴建玲.黏土抗?jié)B強度試驗研究——以桂林鐵山工業(yè)園工程場地紅黏土為例[J].現(xiàn)代地質,2015,29(02):434-441.
[18]戴建玲,雷明堂 .公路工程巖溶環(huán)境一、二級區(qū)劃[J].中國巖溶,2013,32(02):153-160+174.
[19]蔣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巖溶塌陷災害的水動力條件危險性評價指標——以廣西貴港青云村為例[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2,8(06):1316-1321.
[20]蔣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單層土體結構巖溶土洞的形成機理[J].中國巖溶,2012,31(04):426-432.
[21]戴建玲,雷明堂 ,蔣小珍.線性工程巖溶塌陷危險性評價研究[J].中國巖溶,2012,31(03):296-302.
[22]蔣小珍,雷明堂 ,戴建玲,管振德,高明,王永輝.巖溶(土洞)塌陷TDR監(jiān)測試驗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1,38(01):118-122.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1.01.017.
[23]蔣忠誠,裴建國,夏日元,張美良,雷明堂 .我國“十一五”期間的巖溶研究進展與重要活動[J].中國巖溶,2010,29(04):349-354.
[24]戴建玲,雷明堂 ,趙杰華,吳大宏.公路工程巖溶環(huán)境地理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J].公路,2010(07):94-100.
[25]康厚榮,雷明堂 ,張謝東,趙杰華.貴州省公路工程巖溶環(huán)境區(qū)劃[J].巖土力學,2009,30(10):3032-3036.DOI:10.16285/j.rsm.2009.10.011.
[26]蒙彥,黃健民,雷明堂 ,李瑜,戴建玲.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巖溶塌陷定量預報預測方法[J].中國巖溶,2009,28(01):17-22.
[27]李瑜,雷明堂 ,蔣小珍,戴建玲,蒙彥.覆蓋型巖溶平原區(qū)巖溶塌陷脆弱性和開發(fā)巖溶地下水安全性評價——以廣西黎塘鎮(zhèn)為例[J].中國巖溶,2009,28(01):11-16.
[28]蔣小珍,雷明堂 ,顧維芳,張美恒.線性工程路基巖溶土洞(塌陷)監(jiān)測技術與方法綜述[J].中國巖溶,2008(02):172-176.
[29]李瑜,雷明堂 ,蔣小珍.廣西黎塘巖溶塌陷監(jiān)測[J].中國巖溶,2006(04):341-346.
[30]蔣小珍,雷明堂 ,陳淵,葛捷.巖溶塌陷的光纖傳感監(jiān)測試驗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06):75-79.
[31]蒙彥,殷坤龍,雷明堂 .水位波動誘發(fā)巖溶塌陷的概率分析[J].中國巖溶,2006(03):239-241+245.
[32]李瑜,雷明堂 ,蔣小珍,鄧振平.廣西合山電廠灰水對巖土層工程特性的影響[J].中國巖溶,2006(02):131-138.
[33]蔣小珍,雷明堂 .第十屆巖溶塌陷、工程、環(huán)境影響國際會議綜述[J].中國巖溶,2005(04):349.
[34]母進偉,雷明堂 ,梁軍林,石連富.巖溶路基病害與處置技術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巖溶,2005(02):89-95.
[35]蔣小珍,雷明堂 ,李瑜,戴建玲,蒙彥.巖溶水作用下填石路基穩(wěn)定性模型試驗研究[J].中國巖溶,2005(02):96-102.
[36]李瑜,朱平,雷明堂 ,蔣小珍,戴建玲,蒙彥.巖溶地面塌陷監(jiān)測技術與方法[J].中國巖溶,2005(02):103-108.
[37]雷明堂 ,李瑜,蔣小珍,甘伏平,蒙彥.巖溶塌陷災害監(jiān)測預報技術與方法初步研究——以桂林市柘木村巖溶塌陷監(jiān)測為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4(S1):148-152.
[38]蒙彥,雷明堂 .巖溶區(qū)隧道涌水研究現(xiàn)狀及建議[J].中國巖溶,2003(04):38-43.
[39]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巖溶塌陷試驗、評估與管理方法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2(01):18-22.
[40]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周立新.城市巖溶塌陷地質災害風險評估——以貴州六盤水市為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0(04):26-30+55.DOI: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00.04.007.
[41]蔣忠誠,蔣小珍,雷明堂 .運用GIS和溶蝕試驗數(shù)據(jù)估算中國巖溶區(qū)大氣CO_2的匯[J].中國巖溶,2000(03):16-21.
[42]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周立新,高金川.城市巖溶塌陷災害風險評估方法——以貴州六盤水市為例[J].火山地質與礦產,2000(02):118-127.
[43]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中國巖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tǒng)概況[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S1):179-184.
[44]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桂林市柘木鎮(zhèn)地面塌陷成因機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S1):440-443+445.
[45]雷明堂 ,蔣小珍.巖溶塌陷研究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及其支撐技術方法[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03):1-6.
[46]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技術在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中的應用——以桂林市巖溶塌陷信息系統(tǒng)為例[J].中國巖溶,1998(02):36-43.
[47]雷明堂 ,項式均.近20年來中國巖溶塌陷研究回顧[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S1):9-13.
[48]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巖溶塌陷綜合預測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S1):46-50.
[49]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盛玉環(huán).湘潭市巖溶塌陷的綜合預測與評價[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S1):77-85.
[50]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桂林市巖溶塌陷信息管理系統(tǒng)[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S1):86-90.
[51]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唐山市巖溶塌陷模型試驗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S1):187-194.
[52]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巖溶塌陷預測評價系統(tǒng)及其應用——以唐山巖溶塌陷為例[J].中國巖溶,1997(02):2-5+7-9.
[53]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在巖溶塌陷評價中的運用[J].中國巖溶,1994(04):351-356.
[54]雷明堂 ,蔣小珍,李瑜.巖溶塌陷模型試驗——以武昌為例[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993(02):39-44.
[55]倪師軍,張誠,鐘剛毅,李曉,顏詩樹,郭金華,雷明堂 ,申天明,何金山.四川彭縣銀廠溝峽谷自然景觀成因初探[J].四川環(huán)境,1991(02):60-65.DOI:10.14034/j.cnki.schj.1991.02.013.
[56]黃潤秋,尚岳全,雷明堂 ,劉成旺.國外深埋長大隧道概況及主要地質勘測經(jīng)驗[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991(01):58-66.
[57]周迎慶 ,雷明堂 ,徐金臺.四川巫溪南門灣崩滑的形成機制探討[J].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89(01):102-107.
[58]鐘剛毅,李曉,倪師軍,張誠,顏詩樹,郭金華,申天明,雷明堂 ,何金山.銀廠溝-九峰山地區(qū)旅游資源及其環(huán)境質量評價[J].資源開發(fā)與保護,1987(01):53-55.
發(fā)表中文會議論文:
[1]雷明堂 。中國巖溶塌陷的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第12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 意大利, 2014-09-05至2014-09-15.
[2]姜伏偉; 雷明堂 ; 管正德; 吳遠斌. 土洞發(fā)育水動力判據(jù)及應用研究[C].2014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大會論文集.,2014:86-91.
[3]蒙彥; 戴建玲; 管振德; 雷明堂 . 基于GIS和信息量模型的廣西巖溶塌陷地震的危險性評價[C].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1第31卷增刊.,2011:123-126.
[4]蔣忠誠;裴建國;夏日元;張美良;熊康寧;雷明堂 . 巖溶學近年來的研究進展與發(fā)展趨勢[C].2008—2009地質學學科發(fā)展報告.,2008:195-207+279-280.
[5]袁道先;劉再華;蔣忠誠;覃嘉銘;曹建華;張美良;李彬;何師意;林玉石;章程;裴建國;謝運球;楊立錚;蔣小珍;雷明堂 . 我國典型巖溶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運動規(guī)律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影響[C].“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二——“十五”地質行業(yè)獲獎成果資料匯編.2006:48.
[6]袁道先;裴建國;章程;謝運球;何師意;曹建華;雷明堂 ;蔣忠誠;郭芳;姜光輝;宋愛玲;賈亞男. 西南巖溶石山地區(qū)生態(tài)重建及土地整理研究[C].“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四——“十五”地質行業(yè)重要地質科技成果資料匯編.2006:51.
[7]雷明堂 ; 李瑜; 蔣小珍; 甘伏平; 蒙彥. 巖溶塌陷災害監(jiān)測預報技術與方法初步研究——以桂林市拓木巖溶塌陷監(jiān)測站為例[C].西部水利水電開發(fā)與巖溶水文地質論文選集.,2004:178-185.
[8]雷明堂 ; 蔣小珍; 李瑜. 巖溶塌陷研究新進展[C].中國科協(xié)2002年減輕自然災害研討會論文匯編之二.2002:18-24.
[9]雷明堂 . 貴州省六盤水市巖溶塌陷評價預測信息系統(tǒng)[C].中國地質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2001:103-104.
發(fā)表報紙文章:
[1] 巖溶塌陷監(jiān)測技術方法體系形成 雷明堂 中國礦業(yè)報 2021-10-13
榮譽獎勵:
1. 2002年獲第一批國土資源部“創(chuàng)新人才工程”百人計劃資助。
2. 2006年獲國土資源部首批“優(yōu)秀科技人才”稱號。
3. 2007年被評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先進個人。
4. 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特等獎1次、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
中國自然資源報報道:
《巖溶地區(qū)這么辦丨駐守專家談地災防御》
5月初,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湖南省多地發(fā)布暴雨紅色預警。汛期已至,作為地質災害高發(fā)的巖溶地區(qū),如何未雨綢繆,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水平?記者近日采訪了自然資源部派駐廣西和湖南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
巖溶塌陷、危巖崩塌等地質災害隱蔽性強、危害性大
雷明堂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巖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負責人,對巖溶地區(qū)的地質災害有著較為詳盡的了解。
“廣西和湖南都是典型的巖溶地區(qū),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就是巖溶塌陷!崩酌魈谜J為,相較其他類型地質災害,巖溶塌陷的發(fā)生極具隱蔽性、突發(fā)性和反復性,回答“地質災害隱患在哪里”“結構是什么”“什么時候可能發(fā)生”這3個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關鍵問題的難度更大。
其一,巖溶塌陷與地下溶洞、巖溶裂隙或地下河等地下巖溶有關,由于巖溶探測難度大,導致塌陷隱患識別難。其二,巖溶塌陷前兆現(xiàn)象不明顯,在地面發(fā)生塌陷前,地面基本不會發(fā)生變形,即使有地面變形,因為從變形到塌陷的時間間隔很短,遙感和常規(guī)的地面變形監(jiān)測也很難實現(xiàn)預警。其三,巖溶塌陷影響因素復雜,極端氣候、人為抽水、地下工程施工等都會誘發(fā)巖溶塌陷,開展調查、評價難度大。
派駐湖南的蒙彥,也是巖溶地質研究所的研究員,長期從事巖溶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預警研究。據(jù)他介紹,巖溶塌陷多發(fā)生在城鎮(zhèn)密集區(qū),礦山和鐵路、公路等工程沿線,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防災減災形勢嚴峻。湖南省的長沙寧鄉(xiāng)、郴州、婁底、懷化、益陽、湘潭等地都發(fā)生過比較嚴重的巖溶塌陷,有記錄的塌陷坑超過萬個。
危巖崩塌作為巖溶地區(qū)又一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區(qū)。危巖崩塌的本質原因是主控結構面上部巖石破裂問題,其發(fā)生也具有隱蔽性和突發(fā)性,目前對于危巖崩塌地質災害的防控關鍵是隱患識別問題。
此外,巖溶地區(qū)地質災害還包括涌水突泥、滲漏、內澇等。
巖溶區(qū)地質災害的主要致災因素是氣候和人類工程
巖溶地區(qū)地質災害之所以較為嚴重,是其地質、地貌特征決定的,易發(fā)地質災害的類別也因地貌而異。
雷明堂以廣西為例進行了講解。
在巖溶峰叢、峰林地區(qū),奇峰陡峭,危巖極為發(fā)育,危巖崩塌常常突如其來。如2017年11月26日,南寧市馬山縣周鹿鎮(zhèn)愛旗村發(fā)生山體崩塌,造成6人死亡、9人受傷。
峰林—平原區(qū)是巖溶區(qū)城鎮(zhèn)所在地,人口密度大,覆蓋型巖溶發(fā)育強烈,容易發(fā)生巖溶塌陷,且損失較大。廣西有記錄的巖溶塌陷有1000余起,受巖溶塌陷影響,湘桂鐵路桂林臨桂二塘段過往動車長期限速行駛。2012年5月12日,柳州市帽合村發(fā)生巖溶塌陷,損毀民房143間。
廣西山區(qū)地勢較高,谷深坡陡,沖溝較發(fā)育,在降雨影響下容易產生群發(fā)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值得注意的是,丘陵地區(qū)大多居民房屋緊靠高陡斜坡而建,且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備受威脅。
極端氣候變化和人類工程活動是巖溶區(qū)地質災害最主要的致災因素。雷明堂說,獨特的地質構造和極端暴雨頻現(xiàn)的氣候特征,使廣西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類型多樣的特點,截至2022年4月,全區(qū)登記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35萬處,80%分布在農村地區(qū),地質災害高、中易發(fā)區(qū)占全區(qū)陸地面積的42.3%。2021年,廣西全區(qū)共發(fā)生地質災害452起。在湖南,切坡建房引起的崩塌、滑坡問題和采礦區(qū)巖溶塌陷問題非常突出,防治難度非常大,去年汛期組織轉移群眾近7萬人。
“近年來,巖溶塌陷城市化、工程化、礦山化問題也比較明顯!泵蓮┱f,深圳龍崗區(qū)和坪山區(qū)巖溶塌陷、廣西柳州柳江區(qū)巖溶塌陷、重慶中梁山巖溶塌陷等事例,都顯示出城市建設、交通工程建設和礦山建設正受到地質災害威脅。
基層防災減災體系比較健全,較好地發(fā)揮了“人防+技防”的優(yōu)勢
全國巖溶塌陷的發(fā)生頻率,從10年前的平均50處/年上升到了現(xiàn)在的150處/年。“去年,巖溶地區(qū)的地質災害發(fā)生仍然與極端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雖然較之往年數(shù)量沒有呈現(xiàn)明顯增高,但是危險程度和風險等級卻有所增強!崩酌魈谜f。
“巖溶地區(qū)基層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壓力很大。”蒙彥對此深有體會。
2021年汛期,蒙彥與同事們巡查了湖南省的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參與了7起地質災害的會商防治工作。他告訴記者,湖南省基層防災減災體系比較完備,較好地發(fā)揮了“人防+技防”的優(yōu)勢,去年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0余起,避免可能性傷亡人員600余人。
他認為,湖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有兩點值得學習借鑒。
一是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實現(xiàn)了縱向國家、省、市、縣各級上下貫通,橫向與應急、防汛抗旱指揮部、氣象等部門互聯(lián)互通,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災情相互疊加的情況下發(fā)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是湖南省根據(jù)當?shù)叵髌陆ǚ慷嗟膶嶋H情況,總結出了簡單實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方法——“33850排查法”,即對3年內切坡建設、臨坡距離小于3米,屋后坡高大于8米,坡度大于50度的切坡建房戶進行重點排查,效果很好,值得推廣。
雷明堂將廣西在基層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經(jīng)驗總結為“四個注重”:注重基礎調查評價,注重關鍵少數(shù)(高陡斜坡、旅游景區(qū)、學校等人口密集區(qū)),摸清家底;注重監(jiān)測預警體系建設,基本建成了地質災害隱患點“人防+技防”監(jiān)測網(wǎng)絡,實現(xiàn)了群測群防體系全覆蓋;注重提升應急救援技術支撐能力,在全區(qū)實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網(wǎng)絡化管理;注重構建典型模式,促進工程治理取得成效。
專家表示,整體看,得益于隱患點與風險區(qū)的“雙管控”、普適性設備等的科技支撐和群測群防模式不斷推進,巖溶地區(qū)地質災害帶來的傷亡人數(shù)和經(jīng)濟損失在明顯下降,實屬不易。
聚焦薄弱環(huán)節(jié),重點關注人類工程活動和局部小氣候引發(fā)的地災
駐守專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一些地質災害風險防御的共性問題。
基層防治力量亟待加強。雷明堂告訴記者,在廣西,許多縣(市、區(qū))專門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人員只有1~2人,導致一些村鎮(zhèn)在監(jiān)測人員事務繁忙的時候,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jiān)測沒有真正做到“雨前巡查、雨中加密監(jiān)測、雨后核查”。
“目前,各地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主要依靠政府財政資金投入,來源渠道較為單一。梧州市的做法可以借鑒,該市將地質災害治理、舊城改造、土地開發(fā)、城市棚戶區(qū)改造等惠民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以地方政府為主體,以多元籌資、治搬結合、妥善安置、商業(yè)運作為手段的城市地質災害綜合整治新路!崩酌魈媒ㄗh。
“儀器能否成功預報,關鍵在于監(jiān)測點位置是否準確、閾值設置是否合理!泵蓮┙ㄗh加強孕災條件、成因機理、儀器布設和預警閾值研究工作!皫r溶塌陷監(jiān)測預警,巖溶石山地區(qū)危巖崩塌隱患早期識別,以及巖溶隧道涌水突泥及其產生的災害鏈效應問題是國際相關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也一直是我們團隊研究的重點。我們正在進行科技攻關,爭取早日突破技術瓶頸,為巖溶區(qū)人民減少地質災害威脅作出貢獻。”
此外,山區(qū)受山多平地面少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限制,很多新建的住宅只能削坡建房或建于山坡之下。在湖南和廣西,每年地質災害有90%都是發(fā)生在農村切坡建房地區(qū)。對此,專家建議,一方面,相關地區(qū)加強對山區(qū)農村切坡建房的調查管控。各地組織力量摸清隱患情況,加強對新建房屋科學選址的技術指導,合理避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分布區(qū),并考慮就減少削坡建房地災存量、不出現(xiàn)新的大范圍增量研究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另一方面,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繼續(xù)組織專業(yè)隊伍開展更大比例尺的地質災害精細調查評價,采用綜合遙感技術等精準識別地質災害隱患,做好地質災害風險區(qū)新增、核減、調整等動態(tài)更新,并將切坡建房隱患點、地質災害風險區(qū)納入監(jiān)測預警、預報系統(tǒng);同時,加強對不穩(wěn)定斜坡突發(fā)性失穩(wěn)成災形成機理等的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
當前,又一輪地質災害防治大考即將拉開帷幕。駐守專家們建議,巖溶地區(qū)要全力推進精細化調查和風險普查工作,進一步總結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發(fā)育演化規(guī)律;加強地質災害防御的基礎研究,特別是不同類型地區(qū)不同災種監(jiān)測預警指標、閾值判據(jù)的測定方法,提高科學性、可靠性;做好普適型監(jiān)測設備的日常維護工作,總結經(jīng)驗,彌補不足;加強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預警指標研究和普適型設備研發(fā),填補當前空白;重點關注人類工程活動和局部小氣候引發(fā)的地質災害問題,加強對采礦區(qū)、城鎮(zhèn)密集區(qū)或者重大工程場地巖溶塌陷的監(jiān)測預警和風險防控工作。
來 源:中國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