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管理學家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張書琛,男,1953年12月26日出生,遼寧朝陽人,哲學博士,現任暨南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社會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畢業(yè)于內蒙古民族師院政法專業(yè)(現為內蒙古民族大學政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

1985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社會學和哲學,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9年至1997年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工作,先后任哲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室主任、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副所長。

1997年1月至今在廣東商學院經濟研究所、經貿學院和人文與傳播學院工作。

1999年任經濟研究室主任。

2001年任社會學系主任。

2001年任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兼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國民經濟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

2005年1月到暨南大學工作,現為暨南大學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社會任職: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價值論研究室研究員。

2.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3.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4. 中國社會學學會理事。

5. 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常務委員。

6. 廣東商學院國民經濟學碩士生導師。

7. 中國價值觀調研叢書編委會副主任。

8. 廣州市社會事業(yè)研究會副會長。

9.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副秘書長。

10. 廣東省哲學學會副秘書長。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社會學概論》、《法社會學》、《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組織行為學》。

培養(yǎng)學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社會學、哲學及經濟學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3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價值觀研究。

2、教育部項目:體制轉軌時期珠江三角洲人的價值觀。

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正問題

4、新時期華僑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

5、網絡經濟倫理與企業(yè)信息倫理建設。

6、通過交叉教育實現教育創(chuàng)新。

科研成果:

1、哲學價值論三題,獲內蒙古自治區(qū)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平問題,獲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五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fā)表論文110余篇;出版專著4部,主編合著6部。

出版專著:

1《西方價值哲學思想簡史》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8年版

2《體制轉軌時期珠江三角洲人的價值觀》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正問題》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4《價值發(fā)生論》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資料更新中……

發(fā)表中文論文:

1 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召開第二屆哲學年會 張書琛 【期刊】哲學動態(tài) 1992-12-26

2 我國城市化與工業(yè)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張書琛; 蔣耀建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 廣東商學院經貿學院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6-10-28

3 費孝通“珠江模式”的轉型路向研究 陳德寧; 劉豪興;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城市與環(huán)境學系;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 暨南大學行政管理系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7-06-28

4 構建信用體系降低信用成本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東 廣州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3-02-28

5 社區(qū)自治的組織架構及其啟動運轉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東 廣州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4-09-30

6 廣告活動中的真善美——兼論廣告的教育功能 叔翼健;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4-10-30

7 論殘疾人的功能補償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州市 【期刊】社會工作 2004-05-15

8 企業(yè)管理中的價值問題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現代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1999-09-30

9 現代西方一般價值論的興起和發(fā)展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現代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 【期刊】學術研究 1999-03-17

10 論高等學校的交叉教育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東廣州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2-09-30

11 一個省際邊緣鎮(zhèn)的經濟開發(fā)之路——關于橋頭鎮(zhèn)旅游資源開發(fā)調查與思考 張書琛; 葉淑蘭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2-04-28

12 關于價值原始發(fā)生過程的考察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經濟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12-30

13 澳門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綜合比較評估 張書琛; 陳德寧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1999-10-30

14 生死問題與價值哲學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經濟研究所 【期刊】哲學研究 2000-04-25

15 進入21世紀的社會科學發(fā)展趨勢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經濟研究所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0-01-30

16 從工廠到市場再到廠市合一:世界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fā)展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經濟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1-03-30

17 網絡經濟與經濟倫理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1-02-28

18 失業(yè)根源及其理論探究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1-08-28

19 廣州城鎮(zhèn)失業(yè)根源的理論假設和計量模型分析 劉紀顯; 陳德寧;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 【期刊】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1-08-28

20 學科的兩大系統(tǒng)及其轉換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 【期刊】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 2001-07-30

21 文科教改應關注交叉研究和交叉教育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經濟研究所 【期刊】中國高等教育 2000-06-03

22 哲學物質概念在西方的歷史發(fā)展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科社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4-09-30

23 弘揚為人民服務精神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張書琛; 巴干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期刊】前沿 1994-01-30

24 體制轉型時期的社會公平問題──學習鄧小平社會公平思想的幾點體會 張書琛 內蒙古社科院 【期刊】前沿 1994-06-30

25 "大公無私"辨析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期刊】中華文化論壇 1994-01-05

26 仁義學說主要是一種公正理論 張書琛 【期刊】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1994-06-30

27 關于人類起源的價值分析─—學習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的體會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科社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5-09-30

28 紀念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學術座談會紀要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5-09-30

29 系統(tǒng)工程中的價值分析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期刊】人文雜志 1995-05-05

30 體制轉型時期的社會公平問題 張書琛 內蒙社科院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 【期刊】馬克思主義研究 1995-07-20

31 從發(fā)生學角度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張書琛 內蒙古社科院 【期刊】學術研究 1995-02-15

32 系統(tǒng)工程中的價值分析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期刊】哈爾濱師專學報 1995-04-01

33 人才市場建設與人事制度改革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期刊】前沿 1995-06-30

34 仁義、公正與市場經濟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科社所 【期刊】中華文化論壇 1995-01-05

35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價值發(fā)生論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科社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6-03-30

36 關于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思考 張書琛 【期刊】中國行政管理 1996-02-15

37 價值是不斷被重塑的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現代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7-11-30

38 簡論工具系統(tǒng)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現代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 【期刊】哈爾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10-01

39 哲學與科學關系的動態(tài)考察 張書琛 廣東法商大學現代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10-30

40 失業(yè)保險路在何方? 徐印州; 張書琛 【期刊】社會 1998-04-15

41 關于價值原始發(fā)生前提的考察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現代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12-30

42 我國失業(yè)保險面臨的問題、難點和對策 寧可; 張書琛 【期刊】商學論壇.廣東商學院學報 1998-05-15

43 系統(tǒng)工程中的價值哲學分析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現代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 【期刊】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 1998-09-30

44 失業(yè)保險路在何方? 徐印州; 張書琛 【期刊】時代論叢 1998-06-18

45 關于價值原始發(fā)生的歷史考察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期刊】哲學研究 1992-07-29

46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平問題 張書琛 【期刊】哲學動態(tài) 1993-08-29

4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平問題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期刊】社會學研究 1993-10-28

48 剖析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平問題 張書琛 【期刊】社會 1993-07-30

49 要重視文科大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會科學漢文版) 1981-04-02

50 “自我設計”辨析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 1984-12-26

51 “絕對和相對,有限和無限”之我見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會科學漢文版) 1985-07-02

52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fā)展的哲學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哲學原理專業(yè) 研究生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 1986-03-02

53 哲學價值論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87-08-29

54 “意識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解析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12-31

55 哲學史上的價值理論舉要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會科學漢文版) 1987-04-02

56 事實性判斷•價值性判斷•實踐性判斷——論辯證思維判斷的三種類型和三個發(fā)展階段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會科學漢文版) 1988-09-30

57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價值論思想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89-12-27

58 第二屆全國科學方法論學術討論會在呼和浩特舉行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10-01

59 班長要以情感人以法治班 張書琛 安徽電建一公司企管辦 【期刊】施工企業(yè)管理 1990-03-02

60 哲學價值論三題 張書琛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學研究所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1-12-27

61 價值的原始發(fā)生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10-01

62 哲學價值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 1991-04-02

63 第二屆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哲學年會紀要 何一兵 ; 巴干 ; 張書琛 【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 1992-10-27

64 大公無私:一項基本的行政倫理原則 張書琛 廣州暨南大學管理學院 【會議】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2005-08-01

65 價值哲學與唯物史觀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會議】中日價值哲學新探論文集 2004-06-01

66 非政府組織與社區(qū)社會工作 張書琛 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會議】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內地部分) 2004-12-01

67 確保黨員先進性的創(chuàng)新之舉 楚吳 作者系中共廣州市委黨建部教授 劉卓紅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思教系主任、教授、博導 張書琛 作者系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 陳學琳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研究所教授 【報紙】南方日報 2004-10-27

68 要重視排除厚葬習俗的慣性影響 張書琛 【報紙】中國社會報 2000-11-22

69 馬克思主義政黨執(zhí)政理論新探索 本版編輯 陳登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劉小敏(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溫憲元 詹天庠(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恒瑞(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陳金龍 劉卓紅(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梁宏(中共深圳市南山區(qū)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方真(中共廣東省委黨?蒲刑幪庨L、教授) 金炳亮(廣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 彭澎(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 楊丹娜(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蕭新生(南方醫(yī)科大學教授) 張書琛(暨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報紙】南方日報 2007-05-08

榮譽獎勵:


1、1999年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獲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

3、獲內蒙古自治區(qū)包村扶貧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探索價值產生的奧秘——暨南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張書琛教授訪談

張書琛 遼寧朝陽人。1953年12月26日生。哲學博士(導師馮平教授)、碩士(導師趙鳳岐、陳良瑾、新思三位教授),法學學士。現任暨南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社會學教授、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價值論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廣東商學院國民經濟學碩士生導師;同時擔任當代中國價值觀調研叢書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學學會理事,中國價值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廣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委員,廣州市社會事業(yè)研究會副會長等十多個社團的職務。

2005年3月至現在,暨大管理學院教授,社會學所臨時負責人。1997年1月-2005年2月,在廣東商學院先后任研究室主任(1999年一),社會學系主任(2001-),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2001-)。曾榮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共產黨員(1999年),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yōu)秀教師。2002年隨廣東教育代表團15人赴歐洲八國考察。

1989年1月-1997年1月,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先后任社會學室主任(1991-),社會學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曾帶隊扶貧,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qū)包村扶貧先進個人。

價值哲學研究,在中國當代學術史上的命運是非常獨特的。20世紀前半葉,雖有人稍有涉獵,但還沒有來得及展開。20世紀50、60、70年代,它是我國學術界的空白,是哲學領土上的荒僻之壤。

近20多年來,我國哲學界開展了對價值哲學的廣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價值哲學成為我國哲學發(fā)展最快的一個生長點。

我們的哲學原理有一句著名的論斷: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其實,人們之所以去勞神地認識世界,費力地改造世界,不過是為了創(chuàng)造價值,創(chuàng)造物質文化財富,以滿足其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帶著對中國價值哲學發(fā)展的探尋,本刊采訪了我國著名價值哲學專家張書琛教授。

記者:您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張書琛教授:我是從一九八O年開始關注價值問題的。當時還是大學二年級學生。又過了五年,考上了碩士生,開始我研究《價值的基礎和產生》,寫了五萬多字,六個分標題。三位導師都讓我縮小一下研究范圍。于是,我又將題目縮小到《價值的產生》。導師又啟示我:能否有自己的特殊角度?要有特色。之后,我經過認真鉆研,認為寫《價值的原始發(fā)生》是一個被哲學界忽視了的,大有文章可作的題目。

記者:您為什么選擇了“價值原始發(fā)生”這個題目?

張書琛教授:八十年代初,我開始研究價值問題時,也和大多數學者一樣,著重研究“價值的基礎和價值的本質”這兩個“價值論難題”。后來我發(fā)現,把二者聯系起來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價值的產生(發(fā)生)。這是因為,所謂“價值的基礎”,無非是價值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只有在價值產生之后,才會有“價值的本質”問題。因此我認為,只有從價值產生(發(fā)生)這個關鍵性的邏輯環(huán)節(jié)入手,才有可能解決“價值的基礎”和“價值的本質”這兩個“價值論難題”。

記者:于是你就開始研究價值發(fā)生問題。但你研究價值的發(fā)生,為什么從研究價值的原始發(fā)生開始?

張書琛教授:價值的發(fā)生,有原始發(fā)生和現代發(fā)生之別。原始發(fā)生的前提是不包含價值的純粹的自然事實,是價值從無到有的過程。價值原始發(fā)生的典型例子,是由動物向人轉化的過程,由胎兒向人轉化的過程。而在價值的現代發(fā)生的過程中,既有新的價值的原始發(fā)生,又有原有價值的繁衍和重塑;即事實和價值是錯綜復雜地糾纏在一起的。因此,從價值的原始發(fā)生的研究入手,有利于分清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區(qū)別,而且在方法上也有特殊的方便之處。

記者:發(fā)生學方法是二戰(zhàn)以來才推廣的新方法。你研究價值的發(fā)生,特別是價值的原始發(fā)生,會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吧?

張書琛教授:價值的原始發(fā)生,有個體的原始發(fā)生與種系(宏觀)的原始發(fā)生之別,同時又有個體原始發(fā)生向種系發(fā)生的過渡問題,需要非常嚴密的邏輯推理。

價值的個體發(fā)生涉及許多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地球科學的問題;價值的種系發(fā)生又需要考古學、文化學、人類學、天文學的知識。其中新發(fā)現的關于兩套神經系統(tǒng)的理論,對我解決價值原始發(fā)生問題非常有幫助。這些知識都需要進行哲學的提升,納入發(fā)生學的知識體系中去。這方面研究的難度相當大,用了幾年的時間。我當過幾年“赤腳大夫”的助手,對生理學、心理學和中醫(yī)學有一定的了解。

記者:您在價值發(fā)生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在您的《價值發(fā)生論》中,闡述了您價值發(fā)生論的主要成果。您能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嗎?

張書琛教授:2006年4月,拙著《探索價值產生奧秘的理論:價值發(fā)生論》出版。作為1993年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優(yōu)秀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創(chuàng)作修改了15年的專著,初步闡述了我初步創(chuàng)立的價值發(fā)生學的主要研究成果。這里只介紹其中的三個觀點:

第一、價值哲學實質上是一種什么樣的哲學

在公元5世紀之前,西方哲學史上只有atere一詞,希臘人將atere看作是人的天然本性一好;但沒有壞等負面含義。在古希臘城邦制度建立后,希臘人對atere的理解也由天然本性發(fā)展到具有價值意義的、表現在行為上的社會品性,英文也將atete譯為virtue或Good,從而使virtue或Good同時具有atete的正面和反面的意義。可以看出,atete、virtue和Good最初都具有“價值”一詞的涵義。到公元5世紀,蘇格拉底、柏拉圖、特別是亞里士多德,才對價值哲學的實質做了一個概括:“價值哲學”(“倫理學”、“實踐哲學”)是從價值角度研究社會歷史的一種社會歷史哲學:是一種源于實踐、關于實踐、歸于實踐的實踐哲學:是一種關于人的生活意義及其實現方式的生活哲學。

第二、關于價值個體原始發(fā)生前提的考察

在這一節(jié)中,我們主要考察了價值原始發(fā)生的前提:“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倍猩膫人的初始的存在方式就是個體的生命活動。個體的生命活動有新陳代謝和生物反射這兩種基本方式。新陳代謝活動所造成的能量匱乏經過反射活動的感受、反應,就形成了企圖消除這種匱乏的心理傾向——需要;而新陳代謝中所釋放出的能量則與各種活動相結合,形成了受需要支配并為各種活動服務的能量——能力。在需要某種東西而又有能力獲取這種東西的情況下,個體獲取這種東西的外顯操作活動就必然會發(fā)生。與個體的自然個性的兩個方面——需要和能力相一致,通過外顯操作活動建立起來的個體對外界的關系也有供需關系和功能關系這兩個方面。如果將這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那么個體對外界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以能力、工具為中介的需要與對象之間的供需關系;這種關系一般有同一和矛盾兩種狀態(tài)。這種呈現兩種狀態(tài)的關系就是價值原始發(fā)生的前提,而人們對待這種關系的一定方式的活動則是價值原始發(fā)生的基礎。價值就是從人們對待以能力、工具為中介的供需關系的活動中產生的。

第三、關于價值個體原始發(fā)生過程的考察

我們從個體發(fā)生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價值原始發(fā)生的具體過程:

人最初是從自己的自然個性出發(fā)去進行活動的;但在滿足需要的活動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障礙。為了克服各種障礙。人一方面將“是怎么樣”的自然需要轉變成“應當怎樣”的價值性需要;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內在的各種能力通過各種創(chuàng)造活動外化、延伸為各種工具,從而使障礙的克服、價值的創(chuàng)造成為可能。根據價值性需要和實際的可能,人在活動中逐漸形成了克服障礙、創(chuàng)造價值的幾種基本的方式,如利用、溝通、改造、創(chuàng)造等方式。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通過克服障礙創(chuàng)造出自己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東西。而一旦一系列能夠滿足需要的東西在活動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一個支持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價值體系也就形成了。

價值原始發(fā)生原理的由簡單到復雜的論述,在邏輯上和歷史上是高度統(tǒng)一的。科學研究的是“特殊”,而作為科學之概括、升華的哲學則是“一般”,是理論的“結晶”。價值哲學要付諸應用,就必須應用前完成由對象系統(tǒng)向問題系統(tǒng)的轉換,而解決問題系統(tǒng)的最適宜的模式則是系統(tǒng)工程,在系統(tǒng)工程中,能發(fā)揮作用的只能是要素的符合系統(tǒng)要求的功能,其他功能則是受限制的,因此,價值工程原理必須根據系統(tǒng)工程原理來重新構建。

記者:通過價值原始發(fā)生的考察,我們知道了價值最初是怎樣發(fā)生的。那么,與價值原始發(fā)生的相關問題還有哪些?

張書琛教授:價值原始發(fā)生的考察,只是讓人們了解:價值最初產生是一種什么樣的邏輯過程。與此相關的,還有價值的現代發(fā)生和價值的重塑。我于1997年第5期《內蒙古社會科學》上,發(fā)表的《價值是不斷被重塑的》,闡述的就是價值現代發(fā)生和價值重塑問題的。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都有價值的發(fā)生問題,人的活動是追求、創(chuàng)造和享用價值的活動。而人的活動又是十分寬泛的。因此,研究人的創(chuàng)造價值的活動涉及許多相關學科。研究價值問題必須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所以,我又研究如何利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實現價值的創(chuàng)造,其中搞了一個全國教育科學重點項目《交叉教育與交叉研究》。

此外,還有價值的個體原始發(fā)生向整體發(fā)生的過渡即向社會歷史過渡問題,等等。

馬克思主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論證了歷史的原始發(fā)生:首先,確定歷史活動的自然前提;其次,考察歷史活動的原始發(fā)生;最后,考察自然因素的社會改造,即“自然基礎”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的活動所發(fā)生的變更。歷史就是價值宏觀發(fā)生的領域,歷史活動的原始發(fā)生就是價值的宏觀發(fā)生。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價值發(fā)生問題的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關于價值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我除了在《價值發(fā)生論》等書中的論證外,還發(fā)表了許多文章,如《馬克思主義與價值發(fā)生論》、《價值哲學與唯物史觀》等。

記者:在您的大作中,曾多處提到:“價值哲學是一種源于實踐、關于實踐、歸于實踐的實踐哲學”。你對這一命題是怎樣理解的?

張書琛教授:我在一九八八年五月的碩士論文《試論價值的原始發(fā)生》中,就曾論及價值哲學是一種源于實踐、關于實踐、歸入實踐的實踐哲學。因為價值最初只是一個“應當”怎樣的設想,而這個“應當”只有通過實踐的操作才能實現。后來讀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它在該書中的第六卷第五章專門討論了“實踐智慧”的幾個特征:第一,實踐智慧只考慮對自身有益的事情;第二,實踐智慧是關于如何行為才會對自己有益;第三,實踐智慧只考慮比一般原理更為重要的特殊的有益的事情;第四,實踐智慧不同于思辨的知識和技藝,而是同人的欲望相關的以實際行動獲得的。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實際指的就是價值哲學。因此,總結上述五個特征,也可以得出“價值哲學是一種源于實踐、關于實踐、歸于實踐的哲學”的結論。價值哲學有比較多的非理智成分。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對于令人快樂而又被認為不可求取的東西,雖想避免,“但欲望卻推我們向前”,對此,“應該聽一聽生理學的意見”。

記者:既然價值哲學是歸于實踐的哲學,那就必然涉及價值哲學的實際應用了?

張書琛教授:對。實際上,我在《試論價值的原始發(fā)生》一文中,就在論述價值發(fā)生時考慮到并且論及價值哲學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按蠖鴱碗s的工作即工程”。所以我將價值哲學的應用稱之為“價值工程學”。我的“價值工程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九個方面:

一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四種方式。在該文的第二章第三節(jié)中,我就論述了“人類對待事物的方式和社會價值體系的形成”。根據不同情況,將價值的創(chuàng)造方式分為利用式,溝通式、改造式、創(chuàng)造式這四種類型。文中用近7頁的篇幅較為具體、詳細的論證了價值的創(chuàng)造方式;為價值工程學創(chuàng)立了一個明確而又簡捷的研究框架。

二是價值分析的“三大類”問題,F代科學哲學家認為,學問是為了解決問題的。那么,當前涵蓋最廣的問題是什么?我根據黑格爾《邏輯學》中關于理論理念、實踐理念和絕對理念的思想,將人類面臨的問題分為三大類:一是“是怎樣”的事實問題,其中包括現象、原因、實質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應怎樣”的價值問題,其中包括現實、理想、行動這三個環(huán)節(jié):“要怎樣”的實踐問題,其中包括目標、選擇、行動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這樣,從哲學高度看的三大類問題、九個環(huán)節(jié),就將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都包括了;通過概念的轉換,也使之具體化了;能夠實際地應用了。

三是價值工程的系統(tǒng)分析。首先是前提分析,包括需要分析、能力分析、工具分析、對象分析和綜合分析:其中每一種分析都可以按性質、類型、層次、能級、序列這五個角度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其次是價值基礎分析,包括活動條件、活動意向、活動方式等方面的分析。再次是價值結構分析,包括對市場經濟中的三重價值——利益、公正、自由。關于市場經濟中的三重價值,于1993年創(chuàng)立后很受學界歡迎,曾應邀出席第46屆國際系統(tǒng)科學大會并做報告,又在國內進行了十多次專場報告。

四是管理中的價值問題。主要把三重價值學說具體運用到企業(yè)管理之中,使之進一步具體化。這一研究引起學術界很大的興趣。除在本校管理學院的演講外,還在學術研討會上做過多次報告,并獲得首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頒發(fā)的一等獎。

企業(yè)管理中所涉及的價值主要有三大類:即利益、公正、自由。其中的每一類都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有人的生活存在就有人的需要。人要生存下去或生活得更好,就不得不創(chuàng)造自己所需要的價值以滿足需要。而一旦通過處理供需關系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自己所需的物質價值,利益也就產生了。因此,需要和利益的產生一種“天然必然性”;利益是在人們對待供需關系的活動中必然產生的一種實體價值!叭朔抢簧保鎸θ说纳婧桶l(fā)展來說不可缺少的。對人來說,不存在是否需要利益的問題,而只存在為誰謀利益、需要什么樣的利益、如何去獲得利益的問題。利益能夠使人成功、濟事。南宋的陳亮說:“功到成處,便是有理,事到濟處,便是有德”。但是,有“理”,并非窮盡“理”;有“德”,并非窮盡“德”。

利益一旦被創(chuàng)造、生產出來,某種利益應如何分配、應歸誰所有的利益關系問題,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分配中做到了人人得其所應得,那么這種通過分配所形成的利益關系就是公正、公平的;反之則是不公正、不公平的。因此,公正或不公正的產生是一種社會的必然性;公正是從人們對待利益關系的活動中必然產生的一種規(guī)范性價值。沒有公正就沒有安全、穩(wěn)定和秩序;因而,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狀況相適應的公正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來說也是必須的;不存在要不要公正的問題。沒有一個人或集團會公開申明反對公正,問題只在于究竟什么是公正,需要什么樣的公正,通過什么樣的操作去達到公正。

利益、公正的產生是必然的,但人們對利益體系和公正秩序的選擇,以及人們對利益與公正之間關系的處理,卻需要有人的自由。沒有自由也就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不能自覺地創(chuàng)造價值。利益的獲得可以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公正秩序的建立可以使人成為“自己社會結合的主人”,但僅有二者還不能使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人”。要使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就必須有自由。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自由是人的最高的屬性和最高的價值追求。

自由的直接含義就是“由自”。它要求人們在市場經濟中自強、自立、自主。這一意義在企業(yè)管理中的體現,就是自我發(fā)展、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約束。

自由又與解放同義。它要求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解放在市場或企業(yè)中進行經營活動的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通過放權和分權,使企業(yè)和個人有了越來越多的自由,因而我國的經濟也走上了越來越健康的軌道。

還應指出,愛因斯坦曾論述了科學的簡單性原則。譬如兩本書說明了一樣的道理,那么十萬字的要比三十萬字的要好。李昊編著的一本《管理越簡單越好》,說的就是管理的簡單性原則。

五是關于科學技術原始發(fā)生的考察。本文主要論述了一個新觀點:“科學技術產生于人類克服障礙的活動”。這一思想是和葉劍英的“攻關”思想一致的。我上大學之前是探測繪的,曾寫了八萬多字的測繪學書稿;因此對科學技術特別是科技史較為熟悉。這篇文章是價值原始發(fā)生學在科技領域的應用。文章分三部分:一、科學技術賴以產生的根源及科學技術的本質;1、科學技術產生于人類克服生存障礙的需要。2、科學技術是人類克服障礙能力的擴展。二、原始科學產生于原始人類克服各種障礙的活動:1、原始數學萌生于人類克服時空性障礙的活動;2、原始“物理學”起源于人類克服實物性障礙的活動;3、原始醫(yī)藥產生于人類克服生理性障礙的活動。三、原始技術主要起源于原始科學在克服障礙中的應用。這篇發(fā)表于1993年的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史資料,從全新的角度闡述了科學技術這類價值的原始發(fā)生的機理,受到了科技界人士,如(清華大學吳彤教授)的較高評價。同時,這一研究也為價值工程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是關于《學科的兩大系統(tǒng)及其轉換》。發(fā)表在2001年第3期《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上。該文分三部分:一是教科書式的“以對象為中心的學科系統(tǒng)”;二是針對和解決問題的“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系統(tǒng)”;三是從教科書式的問題向解決問題的兩種學科系統(tǒng)的轉換一“從對象系統(tǒng)向問題系統(tǒng)的轉換!

在1997年5月,在《關于哲學與科學關系的動態(tài)考察》一文中,曾論及從價值發(fā)生學向價值工程學轉化的方法——即我創(chuàng)立的“概念轉換和操作性定義”的方法。不過,在這里又從另一個角度論述從對象系統(tǒng)向問題系統(tǒng)的轉換:一是要進行多維研究和交叉教育,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科調整;三是最后“實現以對象為中心的科學系統(tǒng)向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系統(tǒng)的轉換”。這是從價值工程學實際的條件方面論述的。這與概念轉換、操作性定義的方法相得益彰。

學科的兩大系統(tǒng)及其轉換,是價值發(fā)生學向價值工程學轉換,是為了把源于實踐的價值真正變成一種最后關于實踐、歸入實踐的哲學。科學價值的實現靠應用。而將書房里的科學應用到實踐中,首先必須進行兩大學科體系的轉換。

還應指出,美國薩茨的《系統(tǒng)分析與設計》也將“面向對象的方法”和“結構化的方法”作為該書的兩種基本方法,并且在“前言”等多處強調“面向對象的方法”是“體現靈活性和深度”的“創(chuàng)新”。不過,這部與我觀點相同的書,比我于2001年7月發(fā)表的《學科的兩大系統(tǒng)及其轉換》晚了兩年零兩個月。

七是要處理好各種價值之間的關系,還必須了解哲學、科學、藝術、宗教這四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1997年第5期《內蒙古師大學報》發(fā)表的,1998年第2期人大資料《科學技術哲學》全文轉載的《關于哲學與科學關系的動態(tài)考察》一文中:第一,著重闡明了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科學是一種知性的有限思維,形而上學(最初的哲學)則是一種理性的無限的思維。哲學至少從兩個方面超越科學:一是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二是從價值哲學以至實踐哲學的角度。哲學作為先導,先開辟新領域:然后科學再跟上去證實或證偽,扎扎實實占領這一領域!靶味蠈W是一支先遣隊……形而上學并非知識大廈的一部分,而只是建造知識大廈不可或缺的腳手架!保ú潭ㄥ姡1疚某浞挚隙ú㈥U述了科學、形而上學的特殊作用,同時又指出其局限。第二,本文還探討了宗教的誤區(qū),還首次闡述了將實踐意識轉化為具體指標的概念轉換和操作性定義的獨創(chuàng)性的新方法。

八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公正問題》。貫穿全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社會公正就是效率與平等在人類活動、社會制度中的統(tǒng)一。”文中有一段直接批判了2002年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觀點、政策。但又怕因違背中央文件精神而通不過鑒定。后來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2月的講話中采取“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的新說法之后,我才于2005年6月結項。這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因為堅持和黨的十六大報告相反的觀點,覺得很難通過。關于社會公正的觀點也是全新的。

九是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的研究。參編了一部書,發(fā)了幾篇文章,共6萬多字。主要是在當副科長期間,用價值論解釋思想政治工作。

記者:您除了價值發(fā)生學、價值工程學的研究之外,還有哪些價值哲學方面的研究?

張書琛教授:主要有價值哲學史研究、價值觀的調查研究和價值邏輯研究這三個方面。

關于價值哲學史的研究。我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先后發(fā)表了西方的價值哲學史、中國價值哲學史的論文十多篇。其中最主要的是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西方價值哲學思想簡史》一書,當時是第一部,至今仍是國內唯一的一部西方價值哲學思想史。

通過西方哲學史研究,我了解到,從古希臘至當代的西方哲學,有“物理學”、“倫理學”和邏輯學三部分。前二者是實質性的哲學,后者是形式的哲學。其中,價值哲學是最重要的,芝諾將它比作“果園里的果實”。亞里士多德、康德認為,“實踐理性高于理論理性”這里的“倫理學”、“實踐理論”指的就是價值哲學。對這一問題,我在《形而上學之后:價值哲學和實踐哲學》(馮平、翟振明、<美>G..M.Aparno主編:《價值之思》,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曾做過集中的論述。

關于價值觀的調查研究,我主要搞了兩個項目:一是1998年立項的教育部項目《體制轉軌時期珠江三角洲人的價值觀》(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二是2002年立項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價值觀研究》,已完成,正辦理結項。文中用美國價值學家培里于1926年提出的八個價值領域(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經濟、政治、法律、習俗)、美國價值學家佩珀于1956年提出的八大價值學科(即倫理學、美學、知識理論和邏輯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作為理論假設,以凱爾克霍夫斯基的“歐洲價值體系調查”為參照,設計了一個全面而又簡潔的指標體系。

在調查中,我們又創(chuàng)造了“概念轉換和操作性定義”的調查指標設計的新方法,即將哲學概念嚴格地轉換成科學概念,再將科學大概念分解成小概念,最后對小概念進行操作性定義,設計出具體指標。這一新的方法從概括性強、思維比較全面的哲學概念出發(fā),將哲學概念轉換成科學概念,最后設計成具體指標,操作較為嚴密。

價值邏輯研究,主要是發(fā)了一篇《事實性判斷•價值性判斷•實踐性判斷》!秲r值發(fā)生論》上也專用一節(jié)討論。

關于我主要的學術研究,1995年和2003年的碩士、博士論文的專家鑒定中都認為:《價值發(fā)生論》“提出了價值發(fā)生學這一很有前途的新學科,并勾畫了這一學科的基本輪廓”;還在價值工程學的研究中展示了價值發(fā)生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章來源:《科學中國人》2009年11月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久久免费视频影视,国产精品尤物在线不卡